-
1 # 胸外科喬貴賓醫生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簡稱房撲,是快速(250~350次/min)而規則的心房異位心律失常,多為陣發性,常是竇性心律與房顫互相轉變時的短暫現象。其發生機理與房顫相同,但異位起搏點除快速、規則或環行傳導途徑固定,因而形成快而規則的心房激動。
【病因】
心房撲動多見於各種心臟病,最常見如風溼性心臟瓣膜病、肺心病、高心病,其次是冠心病、老年性退行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心包炎,以及各種心臟病創傷檢查和治療,藥物中毒、電解質紊亂等引起。
【診斷要點】
1.臨床表現
(1)一般病人的症狀取決於心率快慢,心率慢者可無症狀,心率快者多有心悸、氣短,由於舒張期縮短,心室充盈減少,心排血量降低,患者感到頭暈、疲乏無力。器質性心臟病者,心率過快,亦可誘發低血壓、心絞痛、心衰,甚至引起暈厥和休克等。
(2)心房撲動,易發生心房內血栓形成,血栓脫落易導致動脈栓塞,如風心病所致的腦栓塞。
(3)多數人有原發性心臟病的體徵。
2.心電圖
(1)各導聯無P波而代之以形態、間距、振幅絕對規則,而呈鋸齒樣房撲波(F波),頻率在250~400次/min。
(2) QRS波群形態與竇性相同,如有室內差異傳導可稍有畸形。
(3)房室傳導比例常為2:1、4:1或6:1,而3:1、5:1少見,房室傳導比例不固定者心律不齊, 否則呈規律。
(4)心房撲動可分兩型
Ⅰ型:撲動頻率為300次/min左右,Ⅱ、Ⅲ、avF導聯“F”波為負向,可能為興奮點在間隔部單一折返。
Ⅱ型:撲動頻率為250次/min,Ⅱ、Ⅲ、avF導聯“F”為直立,產生機制可能為主導環路折返。
有時“F”波頻率和形態不規律,稱為不純撲動或稱房撲房顫的過渡型。
【急救與治療】
(一)病因治療
休息,治療原發病,祛除誘因有利於恢復竇性心律。
(二)終止房撲
1.藥物復律
陣發性房撲在2周以內或經電轉復無效者,選用藥物復律。
(1)洋地黃應用
常為快速房撲或伴有心衰者的首選藥物。
西地蘭0.4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緩慢靜注(5min),必要時2~4h重複0.2~0.4mg,總量為1.2~1.6mg。轉復後口服地高辛0.125~0.25mg,每日1次或小量奎尼丁0.2g,每日1次維持。
奎尼丁 對心室過快或心衰者應先進行糾正後再復律。第1日口服奎尼丁0.1~0.2g,若無過敏反應,第2日口服0.2g,每2h 1次,共5次,連用2~3日。復律後用奎尼丁0.2g,每日2~3次維持。注意:用奎尼丁過程中,如心電圖出現Q-T間期延長>0.5s,QRS時限延長25%以上,或血壓下降或出現室性異位心律時,應立即停藥。
亦可用胺碘酮、普羅帕酮、雙異丙吡胺等藥物復律。
2.同步直流電覆律
為治療房撲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率可達95%以上,尤其對預激綜合徵合併房撲者。
先靜脈注射安定8~10mg,淺麻醉下用25~100瓦秒電量即可轉復房撲,成功後用奎尼丁0.2g,每日1次維持。注意:已用過洋地黃者,至少停藥24h後再行復律。對預激綜合徵合併房撲者或有血流動力學障礙者應為首先電覆律。
3.心房程控調搏
藥物、電覆律無效或因洋地黃中毒不宜電覆律者,可採用經靜脈右心房或經食道心房調搏超速抑制。成功率達70%。
(三)預防復發
可用奎尼丁預防復發。對洋地黃復律者,應繼續使用洋地黃維持量,無效時可改用奎尼丁或胺碘酮、普羅帕酮維持。
回覆列表
食道癌手術以後出現心房撲動是食道癌手術後常見的心血管併發症表現之一,心血管併發症就是心率失常,表現有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纖顫及期前收縮等等。
而發生食道癌手術以後出現心房撲動的原因是,一般食道癌發生的人群是中老年人,有的患者是因為本身就有冠心病、高血壓的病史,容易在術後發生心血管併發症,心動功能本來就有異常,還有的原因是老年人的身體弱,手術的時間長,還有涉及的器官多,對於手術帶來的創傷、失血等等的不適應,就很容易出現心房撲動、心率失常。
還有可能是由於食道臨近心臟及大血管,手術帶來的創傷較大,疼痛感使得兒茶酚胺釋放增加引起心率加快、缺氧造成的,食道癌的手術後組織耗氧量增加,心肌缺氧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心房撲動。術後的氣胸、胸腔的積液、肺水腫等都有可能造成氣體交換困難,從而引起心房撲動。
食道癌患者本身就有因吞嚥食物困難,術後可能會營養不良,體內的水電解質紊亂而引起心房撲動。術後心房功能不全和失血多,導致組織灌溉不足,從而引起心房撲動。
所以,總的來說,引起心房撲動的原因有,手術的創傷、內分泌的失調、失血過多、缺氧、疼痛感、患者身體本身就有病史、身體營養跟不上等等,引起心房撲動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分析,再採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