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刺蝟歷史
-
2 # 歷史老師拖堂了
作為三國時期穿越者——司馬徽,可謂守護了歷史正道發展,值得令人敬佩。
據我猜測,司馬徽先生的現世體是易中天先生,可能還有朋友不明白什麼是現世體,就是一個思維存在於兩個身體之內,也可以稱之為兩位一體。
易中天之所以是易中天,就在於他成功的將21世紀的人才管理學ibm工商管理等學問,成功的解釋了三國時期勾心鬥角的職場危機。
在知曉天下大事的前提下,在不改變歷史的前提下,易中天也就是司馬徽先生盡到了自身的責任,不為功名利祿所迷惑,真乃君子也!
-
3 # 劉一千五
明白"商山四皓"的故事的人不少。再囉嗦幾句。秦始皇時要搜求人才,輔他治理天下,可謂費盡心思,請不來,就抓,抓不來就懸賞——這待遇張耳陳餘有過,合計一千五百金。原因他們是魏國名士,應當為帝國出力的。這商山中的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等賢能,本來有高世之才的,當個郡守尉縣令丞是綽綽有餘的。他們聽了看了秦始皇求才手段太惡劣,就跑了。秦始皇搜求過,但找不到。這是水鏡先生說的"不得其主,不得其時"。
秦滅漢立,漢高祖旱就耳聞四人大名,派人去請,請不來。這是"有其時,不得其主",劉邦建國窮,沒重禮,又愛罵豎儒豎偏儒的。所以,四人繼續做隱士。
呂后與戚夫人爭寵之後,又為子爭儲。劉邦幾次"因愛"而廢長立幼。呂后萬般無奈,強迫張良出主意保其學生劉盈的太子位。張良從另一角度出了個主意,讓呂后派人"卑辭厚禮"去請"商山四皓"。那四人一致認為"遇其時,得遇其主",劉邦馬上就完,跟太子就有希望。於是立刻出山——雖然九十餘了,但不顧了。劉邦一見,洩氣了,再不提換太子那擋子事。
三國時的孔明,水鏡,鳳雛,再加個跟班徐庶,正好湊一桌打麻將。當然就要相互引薦。時值大亂,正好建功立業。劉玄德三顧茅蘆,盛情難卻,就跟了劉備撈前程去了,應該是"得其時得其主"的。至於龐士元,徐元直後來的際遇也是差不多。
只有水鏡先生自已,年紀雖不及商山四皓高,但除了劉備客氣請他一回,不見有高車駟馬來迎。以故他老人家久而久之就沒儒生的進取之心了,這也不怨他。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已者容。沒有時機沒有得遇,只好終老林泉了。
水鏡先生不得遇見欣賞他的"主子",而他又看不上的"主子",寧可種豆南山,屈才荒野,也不為欺世盜名折腰。
-
4 # 小刀三國
水鏡先生在《三國演義》是刻畫得很神秘,像一個看破三國的世外高人,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以及鳳雛龐統。
在真實歷史上,司馬徽是個隱士,在荊州一帶開辦學校,傳授知識,自己則是精通五行陰陽的名士。
那麼,如此這般的高手,為什麼不出山輔佐劉備呢?
司馬徽
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第一,司馬徽已經年邁,他都已經是龐統和諸葛亮的老師了,年齡比他們大一輪,比劉備估計還大。為政務煩神,為計謀憂心,反而壽命更短,何必呢?
你可能會說姜子牙還出山了呢?
第二,司馬徽的志趣不在建功立業,而在於修身養性以及傳道授業也。司馬徽在荊州一帶教出了不少好學生,他自己也頗喜歡研究學問,何必讓一個老師去當政呢?向朗做了很久的官,退休後喜歡收藏書籍,研究學術,都可以理解。
西晉時期有很多名士選擇出仕,也是正常的,總不能要求每個讀書人都建功立業吧。
水鏡先生
第三,對三國曆史結局已經算準了,所以說出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可見,司馬徽已經明白曹魏最終應該會統一天下,諸葛亮雖然得到了一個好的主公,但不是個出山的好時機呀。畢竟劉備起步太晚,諸葛亮能輔佐其稱帝已經不容易了。
既然如此,司馬徽有何必入仕,自討沒趣呢?
司馬德操
司馬徽,姓司馬,穎川人。毫無疑問,和司馬懿有關係,他又豈會助劉備統一天下呢?yy一下,他估計早就想讓司馬家族振興一下了。
-
5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水鏡先生為何不出山?
其一,感覺有諸葛亮和龐統。水鏡先生說過:伏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現在有了諸葛亮和龐統去輔佐,自然不需要自己再去輔佐。
其二,水鏡先生沒有太高的功名利祿之心。看淡了打打殺殺的場景,只想安心做一個普通人。
其三,水鏡先生的出場為諸葛亮做鋪墊,他主要是想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水晶先生認為諸葛亮是個有本事的人。
回覆列表
熟讀三國的朋友肯定知道水鏡先生司馬徽!一個直到病死也沒有出山的經天緯地之才。在我看來,司馬徽即是東漢末年最大的人才伯樂,也是古今第一預言帝。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這位水鏡先生便一語成讖,說中了諸葛亮出山也難幫助劉備贏得天下。那句“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是古今第一預言,也正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寧願病死也不出山的原因。
首先,早已算準天下大勢,出山亦無法施展雄心抱負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當時東漢末年,也絕對算是一位經天緯地之才。愛好推薦人才,我們熟知的諸葛亮、徐庶、龐統都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特別是那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更是被千古流傳。
其實水鏡先生自己也是一位奇才,當年龐統還是無名之士時與司馬徽桑下之論,司馬徽成龐統為南州第一名士,能和龐統論道,司馬徽之才可見一斑,就更別說他的那些名弟子了。
那麼,為什麼這麼有才的司馬徽不願意出山呢!
因為他已經看透了天下三分的本質,這點上他與孔明是一致的,他清楚這東漢天下終將形成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那即是他出山,也不能完成輔佐明主統一天下的大志,所以他寧願不出山,做一個山中閒散之人。
其次,司馬徽已邁入老年,身體不允許
雖然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司馬徽的出生時間,但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司馬徽的年紀比孔明之輩長許多。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司馬徽就已經是老者,而此時的孔明,正當中壯年,因此可見司馬徽已到老年,後來,司馬徽被曹操所得,曹操有意請他出山,可是不就便病死了,這也說明了司馬徽的身體狀況。
所以,司馬徽是既不想出山,也出不了山。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
熟讀《三國》十年卻老愛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