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腳踏一枝梅

    謝友邀答。

    秦皇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主根!

    自秦始皇至溥儀,中國的治理模式都是秦皇加孔子,法儒兩家學術的融合,構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根,其貢獻大小一目瞭然!至於嬴政本人的治國才能是否誇大,則是見仁見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標準是什麼?無它,就一個,是否推動了禮會的進步!

    秦始皇功大於過,七分功三分過的七三開較合適。統一大業的旗手,這個榮譽稱號無人能撼動!

    他的統一是靠血腥的武力征服,靠冷血的法律政策強制推行,裡面有焚書坑儒的淚水,有孟姜女哭長城的衰嚎,但一個強大的秦帝國崛起了,當為世界最強國!雖暴政說導致二世而終,但以後的歷朝皇帝的治國,無不以秦製為基礎標準而行,外儒內法或外法內儒,只不過是法.儒比例的微調而已。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彩,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 2 # 左說春秋

    秦始皇被誇的是中央集權制,廢分封,搞統一。秦政制度歷200O年不變。治國方法剛有餘而柔不足。同是法家,韓非子則剛柔相濟。可惜李斯容不得,應該是秦始皇用人美中不足處。沒有人誇大其剛性一面,憐惜其用柔不夠。秦國資源人才均不及山東六國,然而能用六華人才,何愁不擁有天下?

  • 3 # 香茗史館

    秦始皇“千古一帝”的稱呼不是白叫的,他不僅統一了天下,而且在治理天下方面也是極為出色的,他建立了第一個集權制國家,還促進了文化、經濟、政治的統一,這些都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而題主所說的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南征北戰、繁重的勞役、焚書坑儒、秦法殘暴等,其實並不準確。再有一點,秦末動亂雖由農民起義而起,但造反的主力卻是六國餘孽。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秦始皇的貢獻

    1、 統一天下。秦始皇曆時二十餘年,先後吞併六國,最終一統天下,正式結束了東周以來天下紛亂的局面。有人說這是秦始皇憑藉“六世之餘烈”才做到的,其實除了這一點原因外,秦始皇自身原因也極為重要。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證明如果沒有秦始皇,天下的統一將極為困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51329623928471821/(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後來中國會統一嗎?)

    2、廢除分封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開始大力推行中央集權制,使得皇權進一步得到加強。而秦始皇建立的這種中央集權制的統治模式,足足影響了後世兩千餘年,而且這種統治模式能夠極大維護國家的統一,這也是後世之所以能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所在。

    3、 促進文化、政治、經濟統一。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為了穩固統治,消除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形成的壁壘和隔閡,他大力推行郡縣制、秦法,統一文字、度量衡,這些都為統一的民族觀念和國家意識的形成產生了推動作用。同時,秦始皇透過設立博士制度,讓六國知識分子參與政治,並適當接受六國文化,意圖消除六國文化的劇烈衝突,消除數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壁壘,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

    秦始皇被詬病的幾點

    1、統一後的南征北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主要發動了針對南部百越和北部匈奴的兩場大戰,而之所以發動這兩場戰爭,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對秦國造成了威脅。在當時秦國這個新生帝國內部還不夠穩定的情況下,這種外部威脅極有可能誘發內部矛盾。二是秦國極富侵略性。這則是“商鞅變法”的後遺症,軍功在秦國幾乎是上升的唯一途徑,而且不能繼承,這導致秦國從上到下都極富侵略性,而在統一天下後,為了能夠獲取軍功,持續對外擴張和征戰就成了必然。

    2、 繁重的勞役。這主要集中在修皇陵和修長城兩件事上,勞役是指朝廷徵調你去幹活,這種服勞役通常以一年為期限,結束後進行輪換。實際上秦長城的工程量還沒有漢長城和明長城的工程量大,動用勞役實際上並不多。再說修皇陵,修皇陵到底動用了多少人力不得而知,不過從秦二世時期章邯徵發驪山刑徒平叛時期的記載來看,這些人大多為“刑徒”,卻並非百姓。而且與後世動輒民不聊生相比,秦始皇的動用勞役並未造成大規模傷亡,可見當時的勞役規模是控制在承受範圍之內的。

    3、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其實分為“焚書”和“坑儒”兩部分。先說焚書。焚書主要是由於六國文化和秦文化的劇烈衝突,是秦始皇在促進秦文化與六國文化融合失敗之後採取的行動,原因則是山東六國知識階層對秦國新政的抨擊,對於文化統一和秦國穩定造成了極大危害。再說“坑儒”。坑儒又被稱為“坑術士”,是在秦始皇厚待的兩位術士逃跑,且發表抨擊秦國新政的輿論之後秦始皇採取的手段,坑殺了當時在咸陽的400餘名術士。

    4、嚴苛的秦法。司馬遷認為秦國滅亡的原因便是“天下苦秦久矣”,而這主要針對的就是《秦法》。可是根據最新出土的《秦簡》來看,秦法比較嚴苛,但一點也不殘暴,反而上下一體、同賞同罰,百姓雖然很難適應,但怨言不大。相反,對秦法極為反感的主要是氏族集團和知識分子集團,因為秦國統一六國後他們的利益才是受侵害最為嚴重的。秦法的殘暴是在胡亥繼位之後才發生的事情,不能張冠李戴。

    綜上所述,秦始皇的治國能力其實一點都不弱,反而是極強的,只是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秦始皇當時面臨的局勢太過複雜,他也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罷了。

  • 4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中國歷史自夏、商、周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從遠離中原的邊陲小國逐漸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到秦始皇時更是奮六世之餘烈,揮鞭海內,掃六合,先後滅韓、趙、齊、魏、燕五國統一中國北方,後兩次揮軍南下,王翦帥六十萬秦軍一舉滅楚天下一統,始皇詔令九州書同文、車同軌開啟了華夏曆史新篇章,後世無不遵從秦皇的中央集權制使華夏文明得以延續數千年,始皇居功至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名至實歸的千古一帝!至於到秦二世亡國,其原因與隋煬帝一樣在於過度透支國力導致國破家亡,天下統一後,始皇派蒙恬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先後遣二十萬、五十萬秦軍開拓嶺南後依靠靈渠的開鑿才滅百越,合計用兵超過百萬,以致到秦二世時面對楚漢叛軍只能讓章邯統帥驪山修陵的囚徒與之爭戰,自然與商紂王一樣玩火自焚,失敗是必然的,但後世無人有資格評論始皇的豐功偉業,也更不能因秦只傳二世來詆譭其雄才偉略!

  • 5 # 山林騰勝

    沒有被誇大,反而是被後世刻意誤導黑化了。秦始皇文治武功,是一代強君明主。

    秦始皇時期實行的是“緩刑罰,薄賦斂”的政策,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始皇時期的田賦稅是7%,8.5%,8.82%都沒有超過9%,平均稅賦是十二稅一,並不是班固在《漢書》中寫的泰半之賦,三分之二上繳。秦始皇採取的十二稅一,甚至比起孟子推崇的十稅一,張家山漢簡的十稅一還要低一些。《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輔助始皇帝有一條就是:“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這與出土秦簡也相佐證。

    出土的睡虎地秦簡,秦時期服徭役是有工錢、管飯和按規定配發衣服的;一家不能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節即便是犯罪服刑的人員也有40天假期;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等等,與後世非秦說法不同。

    秦始皇統治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沒有大量饑民老百姓吃不上飯的現象。統一六國對六國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屠城百姓,對六國遺族也沒有誅殺,重用人才,善待功臣良將,對戰敗將領也沒有苛責,大臣是直言進諫,對當面嘲笑他的博士也沒有責難,一直重用蒙恬、蒙毅等有功重臣,是個包容的帝王,也是一位很勤政的帝王,晝斷案夜理書,每天批閱120斤奏摺。

    秦始皇北擊匈奴築長城也並不是剛統一六國後就開始的,而是在休養生息後的始皇三十二年進行的,長城是蒙恬擊敗匈奴後率領將眾在原秦、趙、燕長城基礎上連線修築,大概5年時間,史記記載除了後來有違法的官吏被罰去修長城,在沒有再次大規模徵調百姓去修築長城的記錄。

    統一後,在始皇二十八年遷百姓三萬戶到瑯琊臺居住,免除他們十二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每裡黔首六石米,二羊;三十三年,徵發典押、贅婿,商販去陸梁地區;三十五年修道路,遷三萬家到驪邑,五萬家到雲陽,都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三十五年因咸陽人口多居住不下,選址修阿房宮,考古證明阿房宮到秦二世時期修建了夯土基;三十六年,遷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區,每戶授爵位一級;秦始皇時期是國家建設和免除百姓徭役稅賦,授爵政策相輔相成進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RX8用的伊頓機械差速鎖,為什麼哈佛H9只有電子限滑差速器?哪個更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