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大奇和張二梅

    這是一篇追憶性散文,寫於1925年,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平常。

    那是作者追憶1917年,丟了職賦閒在家的父親,送兒子北上讀書,在火車站分別的時候的情景。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唸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

    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惜別。那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鬥,廣大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朱自清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淒涼的情緒。

    作者的家庭因為社會的黑暗日趨窘迫。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境遇艱難的現實。在這一背景下,作者寫出來的,不僅是簡單的父子之間的倫理之愛,也暗含著一種時代之難和心靈之痛。

    擴充套件資料:

    作品簡析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

    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透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粉筆正確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