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麥麥童書
-
2 #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兒童的書越大越好,
一方面不會因為字太小影響視力,
另一方面大一些,內容設計肯定更豐富!
何況,在兒童教育上,家長投資也是比較爽氣的,不怕貴,只怕不好。 所以,只要質量優質,內容豐富多彩,銷路就沒有啥擔心的
兒童的書越大越好,
一方面不會因為字太小影響視力,
另一方面大一些,內容設計肯定更豐富!
何況,在兒童教育上,家長投資也是比較爽氣的,不怕貴,只怕不好。 所以,只要質量優質,內容豐富多彩,銷路就沒有啥擔心的
“牆書”“地板書”的通識教育價值
除了營造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的閱讀體驗感,在談及發展“牆書”“地板書”系列產品的初衷時,幾乎所有正在進行該兩類圖書業務的出版社都提到了它們的通識教育價值。
在引進版牆書的出版過程中,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嬰幼讀物出版中心主任陳豔梅深刻意識到,牆書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圖書呈現形式上的變化,而是建構了一種新的思維和學習正規化。牆書利用時間線講故事,將很多割裂的、看似不相連的知識點,整合成了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順著這張圖,每個人都能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並從中獲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方法。
在《坐著火車去西藏》一書的分享會上,耕林童書館總編輯敖德也強調了“牆書”和“地板書”隨時隨地可學習的特點:“它們打破了學科壁壘,利用時間線講故事,將很多割裂的、看似不相連的知識點,整合成了一張巨大的思維導圖。閱讀方式上,“牆書”打破了傳統的閱讀方式,讀者可以在牆書成百上千的知識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起點,並以其作為探索的圓心,搭建自己的學習路徑和網路,從中收穫獲益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方法。”
從“牆書”創作的初衷看,教育意義亦是重中之重。克里斯托弗•勞埃德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在家教女兒的過程中仔細研究了現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體系,發現在這種體系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輕鬆應對未來的更多挑戰。
克里斯托弗•勞埃德和他的“牆書”
在教育女兒的10年時間裡,勞埃德見證了當女兒被允許用她們源自本能、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探索世界時,所產生的強大力量:
第二,真正的學習不是填充毫無聯絡的碎片化知識,而是需要透過整合資訊看到事物的本質、因果或內在聯絡。
第三,人的記憶和想象力是影象化的。大腦最喜歡的儲存形式是圖片和聲音,而非文字和數字。
10年家庭教育,不僅讓勞埃德的女兒考取了劍橋大學,也讓勞埃德總結出了一套更尊重個人天賦的“牆書”基本邏輯。
而這套道理放諸現今的教育領域,也是四海皆准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在不斷豐富的教育實踐經歷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相對於獨立的分學科教育,通識教育一方面讓學生們在學習專業知識前通曉人類的各種“基本常識”,為以後的專業學習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髮展遠大理想和抱負。學生只有在進入專業知識學習前就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和思維,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領域,在真正進入學科學習前對自己的學業有方向性規劃,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在我們當下的教育模式和體系下,孩子們要學習的知識被切割成語文、歷史、生物、地理等的一塊一塊,不同科目的知識看起來毫無關係。”陳豔梅說,這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扼殺了最重要的學習內驅力——好奇心;二是不能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聯絡起來,舉一反三,並且除了自己熟悉的領域外,缺少其他領域的常識。
在蘇少社的產品線佈局裡,“牆書”“地板書”被定義為“掀起學習的革命”,即打破學科的壁壘,讓所有的知識、事件、人物等,在精心設計的時間線的框架下,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且都與其他事件和人物相互關聯。小讀者除了收穫每本書上面具體的知識點外,更重要的是能收穫學習能力和方法,使學習成為孩子終身的興趣和習慣,並培養開放性思維、全域性觀、自主學習和選擇,以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和推測力。
不同的聲音關於“牆書”和“地板書”,業界還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徐鳳梅認為,“牆書”“地板書”等大開本童書在地面店展示時因為佔地比較大,不太會被當作重點展示品種。此外,安少社目前確定繪本選題的依據依然是以“內容驅動”為主,開本大小完全是為內容服務,暫時不會以“牆書”“地板書”等應用場景作為定點陣圖書的依據。
而對於已經出版發行“牆書”“地板書”的一些出版社而言,這兩類大開本童書的未來依然存在侷限性和不確定性。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敖然即與徐鳳梅持相同觀點。他認為,童書的價值重心在內容,開本大小,是否是“牆書”“地板書”等形式,不是最重要的。
此外,因“牆書”“地板書”大開本、高定價等特點,導致受眾一般集中在有足夠展示空間、經濟實力較強的小眾人群。資料顯示,從購買“牆書”“地板書”的使用者受教育程度來看,高學歷成為了童書購買的主要群體;從地區劃分上來看,這部分人群也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城市;從購買力來看,主要是中產階層以上家庭、幼兒園等購買力強,且有足夠居住空間放置“牆書”“地板書”的購買者。
“牆書、地板書會一直穩定地佔有童書市場的一定份額,但由於它本身尺寸、內容的限制等因素,不太可能成為兒童圖書的主流。我們社現在這類圖書涉及的比較少,想要佔領市場,必須做大規模,做成品牌,要不然很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一下子打造許多內容精良的此類圖書比較困難,還需一點點積累。”劉蕊說。
“牆書”“地板書”等超大開本童書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路徑註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事實上,大陸童書市場第一本超常規大開本繪本《大公雞的故事》是1996年左右由海飛策劃出版的。“這本書是從香港引進來的。當時大家都問我怎麼搞了這麼大一本書,賣得出去嗎?後來主要是託兒所買的,保住了成本但是銷量不好。引進的太超前了。”海飛回憶道。
從第一本超常規大開本童書進入中國市場,到如今“牆書”“地板書”逐步發展成一個種類,用了20年。而海飛在國外童書市場看到的其他形態的童書,有一些還沒有登陸中國主流童書市場。
“隨著家庭採購能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出版社經濟實力提升,我相信大開本童書的市場會越來越寬廣。”海飛說,“超大開本童書”進入中國市場的道路是循序漸進式的。
此外,蘇少社還將在“牆書”衍生產品、跨界策展,以及線上課程等方面進行拓展,打造“牆書”IP。“我們認為,牆書可能會像若干年前興起的中國的圖畫書一樣,開創一種閱讀門類,給人們帶來理念上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