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見沈華

    謝謝邀請,我是做了很多年的玉文化傳播講座,寫了三百多篇關於玉文化的文字和見解,這裡簡要回答:在世界四大文明的起源中,華夏文明作為唯一延續下來的中華文化族群特徵,玉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這是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誌。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徵之一就是玉器,在華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構成的一個重要基因。玉文化包含著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價值連城”的高貴品質。中國玉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玉石質地溫潤,結構縝密,具有無比的美麗,無比的堅硬,無比的價值,它與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觀念自然而然地聯絡在一起了。古代護身符一類的東西正是循著這一自然過程而產生的。在此後的社會發展程序中,更產生了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說,這都表明在古時候人們的思維想象當中,一塊美玉,它對天地四方、對列祖列宗、對電閃雷鳴、對萬物生靈都有說不盡的聯絡和影響力量,這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飛躍。

    大量古代的文字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史實:一塊玉、一件件小小的飾物、一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一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都不斷地被賦於了新的含義,發生著新的作用,並終於孕育了中國特有的玉文化。

  • 2 # 振三金

    古玉之美,在於它的材質自然之美,更在於它的造型之美、雕琢工藝之美和內在蘊含之美,這種人文美的蘊含,使玉超越了其“山嶽精英”的自然屬性,而包蘊了華人的精神。

    以古玉中的動物紋飾為例,古玉的動物紋飾具有時代特徵,但會隨著器形而改變,所謂“樣稿組裝”正是不同時代紋樣的巧妙組合。如西周的人紋和龍紋,在玉璜和玉玦上作左右對稱或環狀排列;春秋時期的虺龍紋,有如寄生一般隱身於動物玉飾上,戰國時期的蛇身龍紋以依附、交迭、共身及雙身等形式,構成群體動物紋的組合,這些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賦予的思想,都是人文精神的直接體現。

    然而,當前對於古玉審美由於缺乏文化精神的,流行形而下闡釋的價值論路數,使得迄今為止對古玉仍滯留在“真”的還是“假”的水平上,滯留在“新”的還是“舊”的初級階段,這其實實質上把古玉內在的文化精神、藝術精神和價值精神鎖閉起來,使民間拾遺的珍貴之器永遠不能登堂入室,如果“民間拾遺”擠堆在蠅營苟苟的真偽上。那麼,中國古代玉器在藝術人文精神上的研究與拓展上只能滯留中途。這是耽擱與遺忘固有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傳承與發展。

    那麼,當前政府、學界應著眼問題,把古玉內在精神揭示出來,繼續傳承發展它的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精神。

  • 3 # 老呂說文史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東漢·許慎《說文》

    石頭的一種,也可理解為美麗的石頭,質細而堅硬,有光澤,略透明。

     許慎所說的五德即:玉石溫潤光澤,這是仁德的表現;從玉石外表紋理可以看出其內部結構,這是表裡如一、心懷坦蕩的表現;玉石之音,舒展清揚,傳播久遠而音韻和悅,這是清逸典雅的表現;玉石質地堅硬,寧折不彎,這是勇敢的表現;玉石廉潔不貪、潔白正直,這正氣、清廉的表現。

    孔子說過“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又說“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將美玉之質和君子之德進行互相比較,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闢的詮釋。儒家認為,玉是完美無瑕的象徵,將玉與君子聯絡在一起,規範著古代文人的思想修養。

    玉不同於其它的物質,本只是頑石一塊,散落山野無人能識,不經雕琢永遠是頑石一塊,可一經琢磨,又綻出讓世人矚目的光華。玉的光華,內斂於自身,時日越久,越能回味無窮。不像鑽石、金銀全折射於外,也不像水晶一覽無餘、欠缺實質,玉的這種內外在的表現,很像韜光養晦的君子,故孔子用美玉來比喻君子, 實在無比貼切。《詩經﹒衛風》的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文雅的君子,就像是經過仔細雕琢過的的玉石一樣。說明君子之美要經過高度的人生修行才可以獲得的。

    玉和中國的文化相輔相成,所以中國的文化就凝結在了預與君子之道中,所以君子之道當如玉之五德。

  • 4 # 率悟而安

    謝謝邀請:古時《禮記·玉藻》就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春秋時代的君子“以德比玉”,以及後人一再表述和推崇的“玉有九德、十一德”,直至漢代許慎歸訥成“玉有五德”,“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挈(潔)之方也。”可見玉在人們心中,處於何等地位?在古文字中,“玉”字並沒有一點,和帝王的“王”共用一個字。《說文解字》段註解釋帝王的“王”字時,認為王者即“天下歸往也。”董仲舒也說:“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解字》段註解釋玉的字型為“三玉之連貫也”,即三橫一豎象徵一根絲線貫穿著三塊美玉。另“皇”字則是“白”和“玉”的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絕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參通”與王之連貫,兩者關係奧妙,意味深刻。許多經典著作中有眾多的描述,證明“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天地人參通”。《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透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願望和意識。

  • 5 # 6x亮

    玉!石美者為玉!

    因為華人的歷史沒有斷代,從磨製石器產生開始,從剩餘價值產生開始,玉器這種從生產生活中來的東西,就成為了最好的一般等價物,比金銀還要早(人工冶煉出現更晚,貝殼具有玉性,所以玉是上幣貝殼下幣)。

    華人貴文玩,有歷史有文化有傳承的三有物件,就是華人最喜歡的東西,其中玉就是典型。到了中古金屬漸漸佔據了統治地位,於是出現了金玉並用,一直流傳到現代。

    中古人們又將玉賦予了神性,讚美玉有五德,仁義禮智信,孔子又將君子之德,靠上了玉德。

    所以玉是真正的好東西,華人喜歡玉是從骨子裡帶來的,是祖先記憶裡繼承的,是先人總結出來的,比文字更早,比文化更有歷史淵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四時期,誰提出的“人的發現”最主要的就是婦女和兒童的發現?忘記了,實在也找不到了,謝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