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小醬
-
2 # 路遙平凡世界
韓寒用幽默風趣的手法寫出了當下社會的真實面貌,有點周星馳的風格,只是表現手法不一樣,韓寒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卻也只是批判,他也沒有能力提出解決辦法,只是一種無奈而又不屈的抗議,郭敬明的文字只能讓一些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充滿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當有一定閱歷之後,你就會發現當時的你是多麼的膚淺,所以如果非要在他們之間選一個,還是韓寒更具有一點優勢。
-
3 # 玄少love
說起韓寒和郭敬明算是80後作家中的佼佼者,同是新概念大賽的冠軍,但兩人的關係卻不是英雄般的惺惺相惜,而是……韓寒曾在公共場合說,我和郭敬明最大的不區別是男女有別!這番話頓時笑場,後來傳到郭的耳朵裡也是一臉無奈,畢竟那個年代我們都比較單純,沒有人去研究郭敬明的取向問題,所以韓寒又丟擲了“四姑娘”這麼一個稱呼,並在部落格中寫過,再見了,上海那美麗的香樟……徹頭徹尾的郭敬明的憂傷範兒。
二人的小說不用多說,讀過的人都瞭解,韓寒多以黑色幽默、諷刺為主,郭敬明則是多愁善感,無病呻吟,以致後來的紙醉金迷的拜金,但不能說這是一個主義,而且價值觀的問題。
郭敬明算是率先進入的影視圈吧,《小時代》的第一部就票房而言還算可觀,但基本是其擁有的粉絲群,所以有了後來的《小時代》多部,累計票房接近18億。但其口碑呢?豆瓣全部評分超均未過5分,也包括後來那部難以收回成本的《爵跡》,五部電影累計22億左右,平均一部4億多點。但電影不單單是票房,還有口碑,有的電影看一遍即可,有的電影過一段時間你總會找出再來看看。電影也是媒介的一種,可《小時代》這電影中都向我們傳達了什麼?紙醉金迷的生活?利益燻心的你我?朋友間的背叛和倫理?是在告訴我們這就是社會?這就是現實嗎?小說的原著沒有看過,但這電影會不會造成一種誤導?過於追求那奢華的生活,那虛無縹緲的貴族,單一個水晶杯都要上萬,頗有城鄉結合部的幻想。
韓寒目前只推出兩部電影,一部《後會無期》差點以為韓少這輩子就打算拍這一部電影了,17年大年初一又推出《乘風破浪》,兩部電影累計接近17億,平均一部8億多,豆瓣評分分別為7.1和6.8算是說的過去,一部《乘風破浪》直接將韓寒送入十億導演的行列。畢竟韓寒過往的小說存在故事性不強的缺陷。但韓寒的電影不是如小說中人物的頹廢,就是在講有這麼一件事兒,不復雜,但耐看。《後會無期》算是一部公路電影,遇見的人和事。有些人是命中註定要見,有些人則是意外,還是那黑色幽默,將文字的遊戲用到電影之中,救人按人中,救狗當然是按狗中了!。《乘風破浪》則是顯示了韓寒的懷舊情節,還是那出生的地方,還是那個小鎮,場景、服裝的還原將你我帶回了亭林鎮。說實話韓寒唱歌真的很難在調上,但其電影中的音樂卻是很考究。語言臺詞還是那麼的幽默,你有權利保持沉默,但沒有權利扯淡!這哪裡是保護費,分明是物業費!同時這部電影也為了紀念一位逝去的賽車手。
論票房,韓寒毫無疑問的贏了,論品質,認為依舊是韓寒的電影,接著地氣,有人文情節。這一點在二人身上也有很好的體現,韓寒的身上還有一個文人的氣質,雖然現在不寫字了,但還是個文人。郭敬明身上的商業化過於濃厚,表達出來的觀點還有待於推敲,畢竟那種家族式的生活離我們太遠。
兩位80後的領軍人物,或許會在文學,甚至文學電影這條路上一直相愛相殺!
回覆列表
他倆除了起點一致,其他方面,尤其是價值觀都相差甚遠。
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韓寒,很少提到上海這個大家印象中光怪陸離的城市。更多時候,韓寒更喜歡談自己從小生活的鎮子。電影《後會無期》《乘風破浪》裡的檯球館,還有一些非常“不上海”的巷子。以及作品《他的國》裡的亭林鎮。
四川人郭敬明卻有著比韓寒更強烈的上海情節。初次來上海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時,郭和他的朋友出門瞎逛,路過奢侈品店鋪櫥窗時。一群人一邊狂眨眼一邊說,以後發達了買這個眼都不眨。沒過多久,郭就做到了。他如願考到上海,開始出版作品。他比上海人還要熱愛上海。在《小時代》裡,精英主角看的財經文章叫《香港和上海,誰會亞洲未來的金融中心》。他也按照自己的想法給上海內部劃分了等級,藉著角色的口說出“你知道嗎,去浦東居然不用算漫遊費”。在他看來,這些後發地區遠不及老上海來的正統。連空氣也要嘲弄一番。
這些差異在他們各自的作品裡更加明顯。年輕眉眼像謝霆鋒和周渝民的韓寒,作品裡甚少提及主角的相貌。而整容成“美少年”的郭敬明,對顏值的執念到連書裡的保安都恨不得寫的氣宇軒昂。
韓寒相比郭敬明,更接地氣,也更真實。
在文藝這個行業,終究還是要靠積澱說話。
韓寒迄今為止最後一本小說是《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是真正拉開差距的一本書。
以前韓寒的標籤離不開輟學,叛逆,玩票等等,但實際上不了解他的人根本只是人云亦云,他根本不是一個叛逆的人,他只是我們這個制式社會里一個努力想活的正常一點的人。
恰好,又有才華。
到了1988,才華加上了閱歷,他一年跑遍全中國賽車,見識與接觸不再是閉門造車的少年,這本書終於有了一些主流文學界也不得不承認的嚴肅反思。
關於制度,關於基層小人物各種嘴臉的微妙而又力透紙背的刻畫,(比如“出於禮貌也得睡了她”“警察大喊不許動,好像珊珊用來遮羞的窗簾會殺人”)對人性的鋪陳,對愛的終極回答,對我們生活的世界毫無保留的攝錄,該有的,都有了。
最可愛的是,他的寫作節奏一點都沒有變,沒有長句,都是易於消化的短句子。
很多我認識的中老年朋友也讀了這本書,反饋都是相同的:沒想到,寫的有點意思。
這時候,郭敬明還沉浸在小時代的虛幻奢靡之中,以此來渲染愛情的悲傷與言不由衷,這樣也沒什麼錯,可是宛如天上宮闕,遠離人間。
一句話,韓寒長大了,他變成了中年人,依舊有文藝範兒,從未改變過初心的一個成年人,這是有生命力的。
郭敬明一直拒絕長大,他不談深刻,不談嚴肅,他像一個沒有什麼社會關懷的明星一樣接受訪談,安然接受這樣的人設,哪怕他其實有很多話可以說,可以說的非常深刻,但他不說。
永遠不要自以為是八零後還是小孩子,還不懂得我們所處的國情與世界是什麼,千萬不要,八零後已經進入40歲這個年齡段了,別以為我們還是中學生,我們不是了,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