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之前先向偉人致敬,一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用才華的人——普朗克他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很多重要引數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普朗克質量,普朗克常量。
對於時間,我們都很熟悉,每小時由60分鐘組成,1分鐘由60秒組成。我們對分分秒秒都比較熟悉,在我們的認識中,秒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了(其實下面還有微秒,毫秒等但是使用度比較低)。事實上,在秒之外還有一個更小的時間單位,而且比秒要小得多,這就是普朗克時間。
普朗克時間是在100多年前由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發現的。“普朗克時間”這個概念最初並不是被用在時間領域,而是用在量子力學方面。普朗克發現了 “量子”這個不可以再次分割的能量單位。普朗克量子的發現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然而它的發現在時間領域的影響卻更加深遠。科學家們發現,把普朗克量子同光速等物理常數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空間和時間方面不可分割的量子,這就是最短的距離單位和最短的時間單位:普朗克時間。
定義:
普朗克時間,是指時間量子間的最小間隔,即普朗克時間,為 1E-43秒(即10-43s)。沒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存在。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注:1普朗克時=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問題來了?什麼是普朗克長度?
按照樸素的思想觀,任何物體都可以無限細分,沒有最小的長度,只有更短的長度。
而實際上普朗克長度規定了物質的最小尺度,如果再小就毫無意義了。
普朗克長度是由三個基本物理常數所組成的長度單位,這三個常數分別是真空中的光速、普朗克常數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它們分別是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與古典重力理論的基本物理單位,尤其前兩種理論(合稱“量子場論)是主宰微觀世界的物理,如原子、分子、原子核等,而後者除了用來描述日常生活的重力現象,主要是描述大尺度的天體物理或宇宙學。普朗克長度的大小約是質子大小的1/1020,它大致等於1.6x10的-35次方米~
光速不用多說,c=299792458m/s(真空光速)
所以普朗克時間
意義:空間最小單元普朗克長度和時間最小單元普朗克時間的說法,估計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在我們真實生活的宇宙裡,時空其實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這點估計很多人就難以接受。分立(離散)的時空格子的尺度,被稱作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
首先要知道的是,目前描述我們這個宇宙的最基本最底層的理論之一是量子場論,而我們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量子場論裡存在一個物理的能量截斷,即量子場論只有在能量低於這個截斷能量的時候才有意義。這一段後半部分的內容直接摘抄自量子場論講義:對於一個有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來說,由於量子漲落的“虛過程”可以在任意能動量發生,因此,如果理論不存在某種能動量截斷,那麼由於場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低能動量的模式就可以透過虛過程與無窮高能動量的模式發生相互作用,這就造成了場論中的“紫外發散”(即計算得到的結果是無窮大)。而如果量子場論中存在一個物理的能動量截斷,它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量都不發散。這個截斷的具體形式其實對於遠低於截斷能標的物理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低能區的物理對截斷的形式並不敏感。重要的是,這個截斷是存在的,而且它是相互作用量子場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然後,根據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性關係這一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位置與動量測量不確定性,能量與時間測量不確定性),
Δx Δp≥ℏ/2
Δt ΔE≥ℏ/2
(海森堡提出:假設使用顯微鏡來測量粒子的位置,對於粒子的位置的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造成動量的不確定性。海森堡緊跟著給出他的不確定性原理:越精確地知道位置,則越不精確地知道動量,反之亦然。 愛因斯坦和玻爾很明白能量與時間測量不確定性關係式的啟發性意義:一個只能暫時存在的量子態,不能擁有明確的能量;為了要擁有明確的能量,必須很準確地測量量子態的頻率,這連帶地要求量子態持續很多週期。有興趣的可以瞭解經典的雙縫干涉中觀測對量子的影響)
能量和動量存在著一個上截斷,就意味著時空存在著一個下截斷。即時間和空間存在最小解析度。
以上從量子場論的角度,分析了這樣一個時空最小解析度的存在性,但是並沒有給出它的具體形式。其具體表達式則是由宇宙學中對量子引力極限的估計給出的。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物體的半徑相對於其質量小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會形成黑洞。形成黑洞所需要的質量和半徑的關係由所謂的Schwarzschild(又叫史瓦西半徑)半徑給出,它是透過解愛因斯坦方程得到的解:rs=2Gmc2,其中G和c仍是萬有引力常數和光速,m是質量。當質量為m的物體的半徑小於Schwarzschild半徑時它就成了一個黑洞。
另一方面,基本的量子力學知識告訴我們一個物體的de Broglie(又叫德布羅意波)波長為:λ=2πℏp,其中p為動量。
量子引力極限的估計是這樣的:當一個物體的Schwarzschild半徑與de Broglie波長相當時,那麼對這個物體的研究就必須知道黑洞內部要如何描述,即現有的一切物理理論都失效了,必須使用量子引力論來處理(而自洽的量子引論人類還沒有建立起來)。
聯立Schwarzschild半徑與de Broglie波長的表示式讓他們相等,再加上質能關係E=mc^2和極端相對論性條件E=pc,就可以解出這個長度究竟是多大了。忽略掉並不改變數量級的常數之後,得到的結果正是:普朗克長度。ℓP=ℏGc3−−−√≈1.616199(97)×10E−35 m
普朗克時間的計算其實只要由普朗克長度除以c 就可以得到。
如此一來,我們就已經清楚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的物理意義了:它確確實實是宇宙時空的最小解析度,如果想探測比這更小的時空,你所使用的能量會如此之高以至於它自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不過其實時空到底是分立的還是連續的,對人類生活一點影響都沒有。
回答問題之前先向偉人致敬,一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用才華的人——普朗克他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很多重要引數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例如:普朗克溫度,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普朗克質量,普朗克常量。
對於時間,我們都很熟悉,每小時由60分鐘組成,1分鐘由60秒組成。我們對分分秒秒都比較熟悉,在我們的認識中,秒是最小的時間單位了(其實下面還有微秒,毫秒等但是使用度比較低)。事實上,在秒之外還有一個更小的時間單位,而且比秒要小得多,這就是普朗克時間。
普朗克時間是在100多年前由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發現的。“普朗克時間”這個概念最初並不是被用在時間領域,而是用在量子力學方面。普朗克發現了 “量子”這個不可以再次分割的能量單位。普朗克量子的發現標誌著量子力學的誕生,然而它的發現在時間領域的影響卻更加深遠。科學家們發現,把普朗克量子同光速等物理常數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空間和時間方面不可分割的量子,這就是最短的距離單位和最短的時間單位:普朗克時間。
定義:
普朗克時間,是指時間量子間的最小間隔,即普朗克時間,為 1E-43秒(即10-43s)。沒有比這更短的時間存在。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注:1普朗克時=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問題來了?什麼是普朗克長度?
按照樸素的思想觀,任何物體都可以無限細分,沒有最小的長度,只有更短的長度。
而實際上普朗克長度規定了物質的最小尺度,如果再小就毫無意義了。
普朗克長度是由三個基本物理常數所組成的長度單位,這三個常數分別是真空中的光速、普朗克常數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常數。它們分別是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與古典重力理論的基本物理單位,尤其前兩種理論(合稱“量子場論)是主宰微觀世界的物理,如原子、分子、原子核等,而後者除了用來描述日常生活的重力現象,主要是描述大尺度的天體物理或宇宙學。普朗克長度的大小約是質子大小的1/1020,它大致等於1.6x10的-35次方米~
光速不用多說,c=299792458m/s(真空光速)
所以普朗克時間
意義:空間最小單元普朗克長度和時間最小單元普朗克時間的說法,估計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在我們真實生活的宇宙裡,時空其實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這點估計很多人就難以接受。分立(離散)的時空格子的尺度,被稱作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
首先要知道的是,目前描述我們這個宇宙的最基本最底層的理論之一是量子場論,而我們有很充分的理由相信,量子場論裡存在一個物理的能量截斷,即量子場論只有在能量低於這個截斷能量的時候才有意義。這一段後半部分的內容直接摘抄自量子場論講義:對於一個有相互作用的量子場論來說,由於量子漲落的“虛過程”可以在任意能動量發生,因此,如果理論不存在某種能動量截斷,那麼由於場是互相作用的,一個低能動量的模式就可以透過虛過程與無窮高能動量的模式發生相互作用,這就造成了場論中的“紫外發散”(即計算得到的結果是無窮大)。而如果量子場論中存在一個物理的能動量截斷,它就可以保證所有的量都不發散。這個截斷的具體形式其實對於遠低於截斷能標的物理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低能區的物理對截斷的形式並不敏感。重要的是,這個截斷是存在的,而且它是相互作用量子場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然後,根據著名的海森堡不確定性關係這一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位置與動量測量不確定性,能量與時間測量不確定性),
Δx Δp≥ℏ/2
Δt ΔE≥ℏ/2
(海森堡提出:假設使用顯微鏡來測量粒子的位置,對於粒子的位置的測量會不可避免地攪擾了粒子的動量,造成動量的不確定性。海森堡緊跟著給出他的不確定性原理:越精確地知道位置,則越不精確地知道動量,反之亦然。 愛因斯坦和玻爾很明白能量與時間測量不確定性關係式的啟發性意義:一個只能暫時存在的量子態,不能擁有明確的能量;為了要擁有明確的能量,必須很準確地測量量子態的頻率,這連帶地要求量子態持續很多週期。有興趣的可以瞭解經典的雙縫干涉中觀測對量子的影響)
能量和動量存在著一個上截斷,就意味著時空存在著一個下截斷。即時間和空間存在最小解析度。
以上從量子場論的角度,分析了這樣一個時空最小解析度的存在性,但是並沒有給出它的具體形式。其具體表達式則是由宇宙學中對量子引力極限的估計給出的。
眾所周知,如果一個物體的半徑相對於其質量小到了一定程度,它就會形成黑洞。形成黑洞所需要的質量和半徑的關係由所謂的Schwarzschild(又叫史瓦西半徑)半徑給出,它是透過解愛因斯坦方程得到的解:rs=2Gmc2,其中G和c仍是萬有引力常數和光速,m是質量。當質量為m的物體的半徑小於Schwarzschild半徑時它就成了一個黑洞。
另一方面,基本的量子力學知識告訴我們一個物體的de Broglie(又叫德布羅意波)波長為:λ=2πℏp,其中p為動量。
量子引力極限的估計是這樣的:當一個物體的Schwarzschild半徑與de Broglie波長相當時,那麼對這個物體的研究就必須知道黑洞內部要如何描述,即現有的一切物理理論都失效了,必須使用量子引力論來處理(而自洽的量子引論人類還沒有建立起來)。
聯立Schwarzschild半徑與de Broglie波長的表示式讓他們相等,再加上質能關係E=mc^2和極端相對論性條件E=pc,就可以解出這個長度究竟是多大了。忽略掉並不改變數量級的常數之後,得到的結果正是:普朗克長度。ℓP=ℏGc3−−−√≈1.616199(97)×10E−35 m
普朗克時間的計算其實只要由普朗克長度除以c 就可以得到。
如此一來,我們就已經清楚普朗克長度和普朗克時間的物理意義了:它確確實實是宇宙時空的最小解析度,如果想探測比這更小的時空,你所使用的能量會如此之高以至於它自己會形成一個黑洞。
不過其實時空到底是分立的還是連續的,對人類生活一點影響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