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趙公明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麵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蹟,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蹟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御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 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商家要以三牲,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財神,但明朝後民間又有傳說他為回教徒,故北京,江蘇,四川等地供奉十不用豬肉。有的財神畫像旁還有一助手,面貌和髮髻不像華人。其實,可能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帶回阿拉伯各國進貢給永樂皇帝的財寶,於是有了阿拉伯回教人為財神的印象,揉合趙公明的形象,故俗話至今仍有「回回進寶」之說。 財神,俗稱財神爺。這位神君能保人發財。舊時春節(農曆新年)前後,是財神爺風光的日子。年除夕到大年初一大早,便不斷有小販們拿著印製粗糙的財神像,走街串巷,挨家挨戶“送財神”。送上門來的“財神”誰家不要 ! 接下“財神”,便賞來人幾文錢。 財神信仰形成較遲,其原因是中國向來“重農輕商”。最初出現的“錢神”,是被揶揄的物件。大概宋元以後,人們經商發財的意識濃厚,才出現了被人崇拜的財神。擔任財神爺的角色紛雜,最普遍崇拜的是趙公明。道教徒曾封他為“正一玄壇趙公元帥”,因此俗稱“趙公元帥”;他的形像是戴鐵冠、騎黑虎、執鐵鞭,故又稱“黑虎玄壇”。說起這位財神爺的出身,最早卻是一位“鬼王”、“瘟神”。東晉幹寶《搜神記》說他是上帝遣下督鬼取人性命的“將軍”。隋唐時期他又被視為“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的“秋瘟”神。直到明代,他還率領鬼兵,在人間“下痢”(散佈痢疾,讓人拉肚子),被稱作“八部鬼帥”之一。(見《列仙全傳》)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他才成為“道仙”,武藝高強,卻又“助紂為虐”,去攻打姜子牙。死後,在姜於牙的“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他的徒眾,分別被封為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小神。大概從此他“改邪歸正”,在明人編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他既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翦瘧,保病禳災”,是位威風凜凜的大神;同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於是,民間便把他視為財神爺了!加上他手下的四位小神,被稱作“五路財神”(或“五福財神”)。 除了趙公明外,另有三位歷史人物被稱作財神: 一是殷紂王的叔父比干,他忠耿正直,反對紂王暴虐荒淫,被紂王開膛取心,即著名的“比干剖心”故事。民間傳說他沒了“私心”,所以辦事公道。二是範蠢,他本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謀臣,使“美人計”,助勾踐滅吳復國,完成霸業。但他意識到越王“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於是隱姓埋名,四海經商,最後定居陶邑(今山東定陶縣),人稱“陶朱公”。他經商發過大財,又盡散其財。三是關羽,本是三國時蜀國大將。小說《三國演義》中,他身陷曹營,不為金銀、美女、利祿所動,最後“掛印封金”而去;明清時期,他巳被視為忠義千秋、威力無比的“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近代商家,將上述 四人分別尊為“文財神”(範蠢、比干)、“武財神”(趙公明、關羽)。四位財神都是公平、正直、忠義之士,自然不會保佑人們去發不義之財。 除上述幾位外,還有些不同的財神,比如舊時揚州邗溝大王廟,供奉吳王夫差和漢代吳王劉濞。夫差開邗溝,劉濞“煮鹽東海,鑄錢銅山”,對揚州歷史開發做過貢獻,所以也被當地人當財神供奉。這兩位神不僅使人發財,還可使人“得子”,又稱“送子財神”。 大概因為趙公明曾是“五鬼”、“五瘟”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五顯”“五通”之類的“神”也當做“五路財神”,它們的來歷或為強盜,或為妖鬼。如清代北京彰儀門外的財神廟,俗稱“五哥廟”。清同治《都門紀略》有詩云:“靈應財神五弟兄,綠林豪傑舊傳名。焚香都是財迷客,六部先生心更誠。”“六部”指清政府的六部衙門,這些衙門的官吏們,也是“財迷客”。 舊時商家都是把財神爺接回家中,四時上香祈禱發財。春節後,則到財神廟去祭財神。各地日期不一,北京是正月初二;各地多為正月初五,傳說這一天是財神生日。眾人燒香、還願,給財神爺“掛彩”,組織“財神會”社火,熱熱鬧鬧。這一天人們為了招來財運,花錢也比較慷慨,讓那些趕廟會的小商小販們,著實發了一筆“小財”。各地還普遍有“借元寶”之類習俗:財神爺像前擺的紙製金銀元寶,或公開“借”,或順手摸,帶回去都可供人發財。揚州邗溝大王廟(財神廟)前水塘裡的碎磚、瓦片,也帶上財神爺的“財氣”。正月初五祭財神的人,也要順手摸一點帶回家。 人們追求生活富裕,自然要有“財”。五、六十年代,嚮往發財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要挨批判,財神爺被冷落了幾十年。如今搞市場經濟,財神爺又風光起來。瓷塑、木雕、銅鑄的財神爺又被擺在商家的店堂裡。不過時下財神爺的形象已經亂了套:趙公元帥的傳統形象像個凶神惡煞,商家都回避他,供的多是“關老爺”。那關老爺不讀《春秋》,卻拿著個大元寶;農村裡還是傳統的趙元帥,筆者曾在山東農家看到一種印刷精美趙公元帥像,他坐騎黑虎下仍堆著金元寶,背景卻是影印的美元、馬克、日元,看來如今農民也想賺“老外”的錢。
財神趙公明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麵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趙公元帥,即趙公明、趙玄壇。魏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搜神記》和《真誥》等,都有趙公明的神蹟,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間,趙公明的神蹟才有完整的記載稱,趙公元帥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終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後,變化為九鳥,墬落於青城山,變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後,其形酷似天師。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統管人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除了趙公元帥以外,民間亦有以關帝和明代無錫御城戰死的何五路為武財神的。 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商家要以三牲,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財神,但明朝後民間又有傳說他為回教徒,故北京,江蘇,四川等地供奉十不用豬肉。有的財神畫像旁還有一助手,面貌和髮髻不像華人。其實,可能是鄭和下西洋之後,帶回阿拉伯各國進貢給永樂皇帝的財寶,於是有了阿拉伯回教人為財神的印象,揉合趙公明的形象,故俗話至今仍有「回回進寶」之說。 財神,俗稱財神爺。這位神君能保人發財。舊時春節(農曆新年)前後,是財神爺風光的日子。年除夕到大年初一大早,便不斷有小販們拿著印製粗糙的財神像,走街串巷,挨家挨戶“送財神”。送上門來的“財神”誰家不要 ! 接下“財神”,便賞來人幾文錢。 財神信仰形成較遲,其原因是中國向來“重農輕商”。最初出現的“錢神”,是被揶揄的物件。大概宋元以後,人們經商發財的意識濃厚,才出現了被人崇拜的財神。擔任財神爺的角色紛雜,最普遍崇拜的是趙公明。道教徒曾封他為“正一玄壇趙公元帥”,因此俗稱“趙公元帥”;他的形像是戴鐵冠、騎黑虎、執鐵鞭,故又稱“黑虎玄壇”。說起這位財神爺的出身,最早卻是一位“鬼王”、“瘟神”。東晉幹寶《搜神記》說他是上帝遣下督鬼取人性命的“將軍”。隋唐時期他又被視為“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的“秋瘟”神。直到明代,他還率領鬼兵,在人間“下痢”(散佈痢疾,讓人拉肚子),被稱作“八部鬼帥”之一。(見《列仙全傳》)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他才成為“道仙”,武藝高強,卻又“助紂為虐”,去攻打姜子牙。死後,在姜於牙的“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他的徒眾,分別被封為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小神。大概從此他“改邪歸正”,在明人編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他既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翦瘧,保病禳災”,是位威風凜凜的大神;同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於是,民間便把他視為財神爺了!加上他手下的四位小神,被稱作“五路財神”(或“五福財神”)。 除了趙公明外,另有三位歷史人物被稱作財神: 一是殷紂王的叔父比干,他忠耿正直,反對紂王暴虐荒淫,被紂王開膛取心,即著名的“比干剖心”故事。民間傳說他沒了“私心”,所以辦事公道。二是範蠢,他本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謀臣,使“美人計”,助勾踐滅吳復國,完成霸業。但他意識到越王“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於是隱姓埋名,四海經商,最後定居陶邑(今山東定陶縣),人稱“陶朱公”。他經商發過大財,又盡散其財。三是關羽,本是三國時蜀國大將。小說《三國演義》中,他身陷曹營,不為金銀、美女、利祿所動,最後“掛印封金”而去;明清時期,他巳被視為忠義千秋、威力無比的“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近代商家,將上述 四人分別尊為“文財神”(範蠢、比干)、“武財神”(趙公明、關羽)。四位財神都是公平、正直、忠義之士,自然不會保佑人們去發不義之財。 除上述幾位外,還有些不同的財神,比如舊時揚州邗溝大王廟,供奉吳王夫差和漢代吳王劉濞。夫差開邗溝,劉濞“煮鹽東海,鑄錢銅山”,對揚州歷史開發做過貢獻,所以也被當地人當財神供奉。這兩位神不僅使人發財,還可使人“得子”,又稱“送子財神”。 大概因為趙公明曾是“五鬼”、“五瘟”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五顯”“五通”之類的“神”也當做“五路財神”,它們的來歷或為強盜,或為妖鬼。如清代北京彰儀門外的財神廟,俗稱“五哥廟”。清同治《都門紀略》有詩云:“靈應財神五弟兄,綠林豪傑舊傳名。焚香都是財迷客,六部先生心更誠。”“六部”指清政府的六部衙門,這些衙門的官吏們,也是“財迷客”。 舊時商家都是把財神爺接回家中,四時上香祈禱發財。春節後,則到財神廟去祭財神。各地日期不一,北京是正月初二;各地多為正月初五,傳說這一天是財神生日。眾人燒香、還願,給財神爺“掛彩”,組織“財神會”社火,熱熱鬧鬧。這一天人們為了招來財運,花錢也比較慷慨,讓那些趕廟會的小商小販們,著實發了一筆“小財”。各地還普遍有“借元寶”之類習俗:財神爺像前擺的紙製金銀元寶,或公開“借”,或順手摸,帶回去都可供人發財。揚州邗溝大王廟(財神廟)前水塘裡的碎磚、瓦片,也帶上財神爺的“財氣”。正月初五祭財神的人,也要順手摸一點帶回家。 人們追求生活富裕,自然要有“財”。五、六十年代,嚮往發財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要挨批判,財神爺被冷落了幾十年。如今搞市場經濟,財神爺又風光起來。瓷塑、木雕、銅鑄的財神爺又被擺在商家的店堂裡。不過時下財神爺的形象已經亂了套:趙公元帥的傳統形象像個凶神惡煞,商家都回避他,供的多是“關老爺”。那關老爺不讀《春秋》,卻拿著個大元寶;農村裡還是傳統的趙元帥,筆者曾在山東農家看到一種印刷精美趙公元帥像,他坐騎黑虎下仍堆著金元寶,背景卻是影印的美元、馬克、日元,看來如今農民也想賺“老外”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