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凡的哈密瓜w

    明朝與日本正規軍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1592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自信心爆棚,為了建立一個超級大帝國,豐臣秀吉決定,先佔北韓,再徵中國,後滅印度。

    1592年3月,豐臣秀吉任命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統帥20萬大軍渡海進犯北韓。戰爭初期,日軍攻勢猛烈,北韓節節敗退,一個月後,京城失守,北韓國王李昖逃到義州,並向宗主國明朝緊急求救,明朝得報後,任命宋應昌為備倭總指揮,李如松為主將,率4萬大軍入朝抗倭。明軍在平壤與日軍展開激戰,日軍大敗後逃竄,明軍乘勝追擊,很快又收復開城、漢城等地。

    日軍見明軍兵威強盛,難於取勝,於是派使者要求議和,企圖拖延時間,等待時機再全力進攻。此時的明朝,已是末期,整個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時,因此也不願在北韓戰場陷入太深,見日本主動來議和,就答應了,誰知日本雖然敗了,但是敗得很不服氣,在談判中,日本提出想繼續佔有北韓領土的無理要求,在基本主權問題上,明朝還是比較霸氣的,日本的一切不合理要求都被明朝官員措辭嚴厲的拒絕了,因此,談判破裂。

    不久,日本增兵14萬再次入侵北韓,而明朝兵力還是4萬,後期陸續加到7萬。中朝聯軍與日本的第二次戰役異常激烈,發生過幾次大戰,打得日本幾次想求和,但是都被明軍拒絕,最後日本海軍想逃,5百多艘戰船,企圖衝破聯軍防線,逃回日本,結果被中朝海軍追殺,4百多艘戰船被擊沉,1萬多日軍被殲滅,至此日本全面戰敗,明神宗興奮得在午門犒賞三軍,並將平秀次等60多名日本戰犯斬首示眾。

    萬曆北韓之戰,日本以舉國之力,傾全國之兵數十萬,為何卻敗於數萬明軍之手?其實只要我們細讀史書就會發現,原因超簡單。

    第一、日軍遠道而來,加上北韓海軍的不斷騷擾,後勤補給困難,而明軍有政府的強力支援,又有北韓人的贊助,可謂兵精糧足。

    第二、明軍擁有當時先進的,威力強大的火炮,而日本雖然有火繩槍,但是威力、殺傷力遠不及明軍火炮。

    第三、明軍擁有精銳的騎兵,入朝作戰,明軍雖少,卻派出了一萬多關寧鐵騎,這是大明的王牌部隊,戰鬥力驚人。將士們身材彪悍,武藝高強,全都身高180以上,而那時日本將士平均身高才145,幾位著名的日本大將身高都不足150,所以明軍將士能夠以一敵十是很正常的。

  • 2 # 都之都

    每次有危及帝國的事件發生的時候,深居宮中不愛露面的萬曆總是及時做出準確的判斷。他只是情緒性怠政,智商相當高!文臣武將分成主站主和兩派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他決定了出兵,而且是從速。吵架立刻結束,進入出兵程式。

    說一下以少勝多的理由。

    第一,用人得當 主將李如松,當時號稱不世出的名將。不單是首輔申時行,還深得萬曆的信任,寵愛有加。避免了戰時換將的隱患,言官無從作梗。李如松精通兵法還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後來也死在這種模式上),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徐渭對倭作戰的真傳。徐渭,明朝三才之一。曾作為胡宗憲的第一幕僚一直與倭寇周旋,對倭戰略方面他還在戚繼光之上。文官宋應昌:深通韜略,更重要的是性格沉穩內斂。明朝中後期重文輕武,常見武將身邊文臣指手畫腳影響戰局。派宋應昌,李如松得以放手指揮作戰。後來證明,後勤事宜由宋應昌主事真正是不二人選。

    第二是兵精。赴朝作戰的以遼東鐵騎和戚家軍為主。遼東鐵騎自李成梁建立後直到明朝滅亡都是天下第一勁旅。都是職業兵,都有地。傲視天下,慣常以少打多。戚家軍的實力就不用多說了,但必須提一點:極端仇視倭寇!只要是和倭寇作戰根本不需要士氣動員,自然會兩眼噴火。

    第三,武器 倭人大舉進犯的依仗是自以為是的兵將和火器(火銃)。明兵有馬上用三眼火銃,步兵用小佛郎機,攻城用大佛郎機……還能連發。16世紀明朝的火器是領先世界的,對倭全面佔優!壓倒性的。

    第四,戰術 這方面中國相對於日本一直都在上風,靈活多變!豐臣秀吉最為倚重的小西行長首戰守平壤就吃盡了苦頭。虛虛實實,欲擒故縱。與倭人的一根兒筋相比豐富多樣,眼花繚亂。

    第五,兵力 日本侵朝的有十五萬以上,明兵不到五萬。但日本兵要駐守先期佔領的各城,較分散。各城還有北韓義兵(戰力遠勝北韓官軍)襲擾,偶爾還能奪城。明兵全員機動, 所以戰場上偶爾出現相對優勢。其中明軍的遼東鐵騎更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更是遠勝日軍。

    小西行長的指揮能力,軍隊素質,兵員數量都無愧與第一軍稱號。平壤一戰他的兵損失了三分之二(幾乎全部是死亡),他的軍隊被打殘,日本兵的驕狂自此一掃而空,代之以對明軍的恐懼。之後明兵作戰較剛入朝順利了許多。

    以上因素,明軍以少勝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使用中石化易捷卡可享有何種優惠,有哪些使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