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晴果悟書
-
2 # 閒雲野氏
語出《論語.子張》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①,小德出入可也。”
作品註釋① 大德:與下“小德”相對,猶言大節。小德即小節。一般認為,大德指綱常倫理方面的節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風,禮貌,儀表,待人接物,言語文詞等。 逾:超越,越過。 閒:本義是闌,柵欄。引申為限制,界限,法度。
譯文:子夏說:“在德操大節上不要超過界限,在細微小節上有點出入是可以的。”
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必執著於細節。
《論語. 憲政》 孔子和子貢分享了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當初召忽和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先入齊國做了齊桓公,逼死了公子糾。召忽跟隨公子糾而去,而管仲卻沒有死。管仲是沒有仁德的嗎?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沒有憑藉武力,是管仲的功勞啊。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
子貢問,管仲不是仁人嗎?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非但沒有死,還做了齊桓公的宰相輔佐他。孔子答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百姓現在都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可能我們還是批頭散發的。難道都像小老百姓一樣被小的禮所約束,死在溝裡也沒有人知道。
孔子結語:大德不逾,小節不拘。
-
3 # 陝安漢大同鎮陳長東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學生這樣理解,人生在世,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社會與人們有仁義理智信美好交往,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要受人尊敬歡迎,在他人的心中念念不忘!要做人群中的導師,不做眾人中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道德禮念常在心,與和諧社會發展相輔相承,經常要學習,更換舊觀念,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提高道德素質觀念,所以大德不逾閒。但〔人無完人,亦無亦金〕,就是說人一生再好都有缺點,這是很難免的,中國有句古話〖當道者迷,旁觀者清。〗,但事後知首自己的錯誤,必須改正。固然我們的人生不斷摸索,不斷學習,不斷前進!這就是說人啦!決沒有十全十美,否則不會社會存在。又所以說,小德出入可也!
-
4 # 灰子說
筆者覺得,這是儒家的規矩說!儒家,特別是先秦時期的儒家,自己制訂了一些規矩,來做為儒家的立教之本。
而這兩句話,應該就是在說節操方面的規矩,其中的大德要有底線,越過了這個底線,便不是大德啦!這裡要求大德行的人,要有底線,不能逾越,是名望大的人的一種約束,畢竟大的德行影響太大,一旦逾越,會對後期的追隨者留下不好的例子。
小的德行,就不要那麼計較了,第一,小的德,層次不那麼高,比較接地氣,就別要求那麼高啦。第二,在鼓勵人人多做小德,畢竟這種事情,人人可做,如果要求太高,反而不好,會讓做小德的人望而卻步!
-
5 # 傢俱幫幫棒
本人不學無術,第一次見到這句話,在沒有查究其釋義之前先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做人要有底線,要有原則,在大是大非上要堅持原則,不能逾越底線,而在小問題上不能太苛責,如果在小問題上太苛責就顯得有點太挑剔太作,或者做事也寸步難行,不便執行!
說到這個問題,我想舉一個例子,比起我這才疏學淺的概述更形象一點。有一個非常有氣度的女孩,很討男人的喜歡,每當有人提出和她合影的時候,她絕不假清高,敞開雙臂,滿足你的要求,如果有人想單獨約她出來,對不起,你不是姐的選擇,姐不和親人以外的人單獨約會。
這,就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
6 # 水滴紋繡
直解:大節上不能逾越界限,小節上是可以有出入的。
大節:即儒家所謂忠、孝、仁、愛等倫理綱常。
小節:即儒家禮儀、禮節、形象、言辭等。
那就是說在忠孝仁愛這些事上是不帶商量的,在禮節言辭這些方面有些不合規矩是可以的。
子張在《論語.憲問》裡有一段和孔子的對話恰當的詮釋了:大德不逾,小德不拘——
子張說:老師您說,像管仲這種人能不能算是仁呢?他本來是公子糾的顧問,但是後來齊桓公弄死了公子糾,管仲沒有忠於公子糾而死,而是又做了齊桓公的顧問。
子張這明白著有點刁難老師的意思。
孔子摸了摸鬍子說:管仲做了齊桓公的顧問,協助齊桓公成就了大業,拯救了那麼多黎民百姓,這是多大的功勞啊。要不是管仲,保不齊你我現在還都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呢。這叫大德不逾,小節不拘,懂麼。
所以,大德和小德也是因時因事而論。在拯救黎民百姓這件事面前,一個顧問忠於他的主子就是小德了。我們今天也常說:做大事,不拘小節。
-
7 # 三隻眼文齋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大的道德節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儒家重視個人修養,但並不苛求,這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體現了其原則性與權變性相結合的特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別人達到完美,不僅不現實,也沒有什麼意義。縱使是聖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凡事都要有所取捨。如“嫂溺,援之以手”,按照當時的觀念,“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禮,也是一種德,救人於水火也是一種德,但是這兩者放在一起是有矛盾的。你堅持了一個就必然違背了另一個,這時就要有所取捨。伸手還是不伸手,這裡有一個權衡,是救人重要,還是維護個人小德重要?人命大過天,自然是救人一命更重要,這樣成全的是大德。由此可見,不論是要求自己,還是評價他人,都要從大處著眼,不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毛病,也不犯因小節而否認別人大德的毛病。
回覆列表
子夏說:大的道德節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個人倒很欣賞王小波的一些言論。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與西方几百年的文明史相比,華人喜歡務虛,而西方人喜歡務實,中國歷史中成就更高的是社會科學而非自然科學。
並非道德問題不重要,而是說,大是大非和善惡有時候是可以自明的。過多的糾結於道德問題,以及如何劃分大道德與小節之間的區別,還不如去想和做一些更實在的事。
“如果以為學會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麼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學會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壞的以後,對世界的瞭解還是非常非常可憐的。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一切是如何發生、如何變化的。”__王小波
“可以這樣說,學會明辨是非不過達到了小學四年級的水平,而接受一個真理的體系就難得多,人們畢生都在學習科學,接觸社會。人們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難。”__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