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歸去來兮Roc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大一統的盛世往往被人民津津樂道,卻總喜歡選擇性的遺忘那些悲傷的分裂時期。實際上正是因為分裂時期的痛苦掙扎,才能孕育出大一統的輝煌盛世。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上承西周,下啟秦漢。

    西周時期是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主要的變革是完善和發展了以禮樂制、宗法制、分封制為核心的社會改革,產生了“華夷之辨”,完成了第一次的民族融合,產生了華夏族。

    隨著社會的演變,以“禮樂”為核心的等級結構逐步崩潰瓦解,導致各個割據勢力攻伐不斷,社會急需新的制度和指導思想,因此產生了諸子百家,促使思想理念大發展, 激發了人的理性。只有在這種大混亂時期才能產生激烈的思想碰撞和社會變革。

    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法家、儒家、道家等,成為了後世的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正是有了這樣的智慧,才能開啟秦漢的光輝歷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

    經過秦漢時期的逐步完善,分封制徹底瓦解,貴族的世襲政治特權基本上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以大家族為核心計程車族階層,普通民眾透過“察舉”也有可能進入士人階層,階層的流動性增強。另一方面,法、道、儒三種思想體系逐步完善,為後來的思想融合奠定了基礎。

    雖然知識和政治不再被貴族壟斷,但逐步轉移到“世家”手中,從而大門閥的崛起導致了漢朝的解體。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兩大特點,即民族大融合和思想大融合。由於同北方和西域的遊牧民族相互交流,華夏族群逐漸融入了匈奴、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啟了民族大融合的先例;另一方面法、道、儒、佛教、玄學等相互借鑑交融,使各個學派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後世的治國理念一般都是以儒法為核心,佛道為輔的模式。

    隋唐是南北朝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繼承並完善了流傳後世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等。同時,秉承漢夷平等的態度,促進了開明的政治氛圍。

    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上承隋唐,下啟遼宋金元。

    由於“科舉制”的衝擊,世家大族把控的文官權利逐步被更廣泛的知識分子所掌控,故而世家大族逐步轉移至武官權利,使軍權逐步世家化。道路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最終導致國家解體。

    五代十國時期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從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也就53年。這期間軍閥混戰、漢胡雜居,經濟上庶族-佃農制代替了士族-農奴制,徹底將終結了世家大族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社會優勢地位,開啟了所謂的“唐宋變革”時代。另一個對後世影響重大的事件是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使得遊牧民族從東北方向入主中原的可能性大大上升,其影響力一直延續到清代。

    宋朝有感於軍閥混戰的破壞性,極力的引導崇文抑武;另一方面,由於丟失了幽雲十六州,又不得不擁重兵以自保。這種矛盾的存在使得宋朝逐步從外向型轉為內向型,中國的民族性格由此開始改變。

    北方的遼、金兩朝則逐步摸索出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融合的方法,為後世提供了新了治國樣板。同時,由於遊牧文明的流動性強,使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傳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促進了人類的共同繁榮。

    由分裂產生的諸多地方集團求強圖存,必然需要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提高競爭力,故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與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中國在分裂後都有統一,從而使優秀的制度得以儲存和推廣,為下一次進步積蓄能量。“分”是為了產生更優秀的“合”,而“合”又是為了為“分”積蓄力量,社會就在這分分合合之間不斷的進步

  • 2 # 老郭雜談

    亂。這幾個時代都是亂,這樣人在這個時代才會尋求改革。所謂多難興邦,這個興有促進的意思。

    這幾個時代,都算是國家發展到一個瓶頸期,但是對於發展方向看不準了。所以才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改變,最後勝出者就是最適合國家的法子。

    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把天下分封掉以後,各路人馬進入自己的地盤開始發展。隨著時間推移,有的人適合當諸侯,有的不適合。不適合的就被淘汰掉了。國家形式也在一步步進行改革。比如戰爭模式。早期春秋征戰更多的是禮儀性的戰爭,更多的是注重軍容,但是發展到後期就是滅國戰爭。戰爭手段就是無所不用其極。戰爭手段的改變就必須導致組織改變。早期遇到戰爭,都是國王命令手下諸侯,然後大家一起出兵打仗,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組織效率不是很高。結果就有國家改革成郡縣制,國家每年把所有地盤的稅收起來,然後根據國家的整體發展來支配。比如戰爭期間,人家就可以動員到所有的國民,而其他國家還需要和手下諸侯商量怎麼分配自己出兵的名額。當然人家就很快勝出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采取中央集權,就是這個時候改革出來的結果。

    南北朝時代也差不多,就是隨著氣候變化,遊牧民族在草原生存不下去了。於是跑到中原來謀生,漢朝皇帝就接受了。畢竟漢人人口眾多,胡人會被慢慢同化掉。後來隨著東漢末年天下打成一鍋粥了,漢人人口銳減。再加上北方氣候的持續變冷,更多的胡人南下。漢人沒法同化掉這些胡人。這樣就到了融合時期。南北朝時期,差不多折騰的就是這事。前期是漢人被胡人欺負,比如五胡亂華,後來漢人反抗,比如殺胡令。再到後來各個統治者採用民族融合。直到隋朝建立期間都是採用這些政策。

    簡單的說,就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人口增長,氣候變化,人們想出來的應對措施。

  • 3 # 大浪淘沙非英雄

    共同點是亂,積極意義是為大一統奠定基礎。這基礎表現在1,各個國家為了不被消滅,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等經濟,壯大自身實力。2,積極練兵,軍隊制度的完善。3,各國在戰爭中必然會出現幾種人,政治上暴力立國,內政興邦,當然還有投降派,文學上,愛國文學,邊塞文學,田園文學,這幾類文學在安定時期很少。4,常年戰爭,人們對統一人心所向,這是人和,5,戰爭時期各種遷徙,促進文化,經濟的的統一(這個和平時期也很強,還更全面)6,在戰爭中強者凸顯,也就是後來統一的領袖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退役後在歷史上排的進前1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