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遙lgy
-
2 # 漩渦鳴人yy
鄭和七下西洋所抵達的地區,當然基本上就是沿著印度洋的海岸,比如說印度半島斯里蘭卡還有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非洲的索馬利亞或者是當時的紅海都曾去過。
對於大明王朝來講,鄭和的七下西洋其實更多的承擔是一種形式上面的問題,就是宣揚我大明王朝的國威,當然也有人傳聞說當時的永樂皇帝是害怕朱允炆逃到南洋,所以派鄭和過去看看,也許有這麼一個說法吧,但更多的七下西洋走了那麼多趟,那說只是去看一下朱允炆到底死了還是活了,那這有點兒不大相信。
所以鄭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出於面子和形式上面的需求,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面子和形勢罪能夠累死人,作為整支艦隊的指揮官,正合需要考慮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說整支艦隊的建造工作補給外交領事,還有地理地形的編纂稽核記錄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都需要鄭和出來打點。
沒辦法,他是三寶太監,什麼事情都得她親自來並著,甚至於自己回到國內還不能歇著,還得幫忙去南京主持大琉璃寺的監造工作,如此龐大的工作量,也讓鄭和多少感覺有些心裡焦脆。
你說這一點還算是輕的,關鍵的問題是國內的不和諧聲音,鄭和七下西洋所抵達之地多為萬里之外的大洋之上,所以在這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一直都是一個天文數字,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大明王朝只是為了形式和麵子,沒有把它轉化成為實際的生產與貿易,這對於大明王朝來講是不能夠理解的事情,所以對於大明王朝內部的很多文臣武將來講,鄭和下西洋簡直就是白白的耗費錢財。
所以很多人反對鄭和下西洋,鄭和每次回潮之後更多的是需要和這些人進行鬥爭,他們又不敢把氣撒在皇帝的頭上,更多的就是去攻擊鄭和,這個人到底貪了多少錢?海上生活作風有多麼不檢點,雖然他是個太監,但也不保證他會做出什麼奇怪的事情……
最後長途的旅行。那是十分疲勞的一件事情,而且從1407年開始一直到1433年這麼漫長的時間裡面,鄭和一直處於這種海上的舟車勞頓的狀態,如此漫長的旅行,如此惡劣的海上條件也讓鄭和這個人的身體實在是撐不住。鄭和死的時候是60多歲,大家想想60多歲的老頭還天天在海上顛簸,這種日子確實不是人過的日子。
所以鄭和死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活動之中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畢竟身體心理已經達到了一種承受的極限,再也不能去年少輕狂了。
不過對於鄭和來講,自己想要達到的事情已經達到,嗯,有人說鄭和出去就是為了宣揚大明王是的王威這是一部分原因,但其實有一件小小的事情大家一直都沒怎麼注意,也就是鄭和是一個穆斯林,包括他的父親也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所以在他到達阿拉伯半島的時候,曾經派出專人到聖地進行。虔誠的拜訪。
恐怕支撐鄭和進行這麼長時間的遠征,一方面是君王索托另一個方面則是出於信仰吧。
-
3 # 歷史吐槽大會堂
鄭和下西洋時間:1405年—1433年。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利亞境內)。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明朝國力衰退物理支撐朝貢式出行了
回覆列表
公元1405年,鄭和率領龐大的明朝皇家船隊,自福建五虎門放洋,世界歷史上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從此開始了。
第一次首至占城(今越南)自舊港取西北,路過滿刺加(馬來亞古國,都城是今天的馬六甲),向西到蘇門答臘,入印度洋領翠蘭嶼,錫蘭(今斯里蘭卡),繼續向西北到小葛蘭,柯枝,古裡(古國名,今印度西南海岸的科澤科德一帶)返航。
船隊1407年返航時,帶回了爪哇,滿刺加,阿魯,蘇門答臘,小葛蘭,古裡等國貢使。
第二次在1407年底,航線基本與第一次相同,返程時途徑暹羅(泰國)。並將渤泥(古國名)的國王帶到中國。
第三次出使更是緊張,鄭和還在海上時,詔書就已經下達了。1409年的九月就掛帆遠航了。這次船隊規模宏大,取得外交重大成績。廢立了錫蘭國王,泰國遣返何八觀。建立了滿刺加王國,並帶國王到中國。
第四次是1413年,大宗船隊沿著舊航道到古裡後,過阿拉伯海停靠波斯灣口忽魯謨斯。分宗船隊自蘇門答臘出行,到印度洋訪問溜山國(今馬爾地夫群島),東非海岸木骨都束,布拉瓦,麻林。向北過阿拉伯海到亞丁,次撒(索馬利亞西北部),祖法爾。自阿丹進入紅海,訪問天方國(麥加),默家獵(摩洛哥)和摩德納。
第五次,除歷經西洋諸國,辭還二十多個國家使節以外,訪問了渤泥,蘇琭,呂宋(今菲律賓)。
1421年的一月開始第六次遠航,這次除了辭還貢使外,就主要開始貿易了,大明朝強盛,在滿刺加,蘇門答臘,古裡等地設機構,倉庫,宣慰司等。這次分宗航行只能說有可能到了南非西海岸,以及索羅門群島,甚至澳洲群島,歷經三年。
第七次遠航,是在八年後。因為永樂皇帝去世,仁宗朱高熾登基,下令停止下洋。直到宣帝繼位,他想起了祖父永樂帝時代的輝煌,又令鄭和遠洋。
這次出航,與第三次,第四次的航程基本一致,歷史三年。出行前,在太倉,湄洲島,福建長樂進行了大祭天妃宮,並樹碑立傳。這樣是乞求來回平安,卻更像是對往事的紀念與告別。
1433年,鄭和病逝於南印度的古裡國,即達-伽馬到達的卡利卡特,時年六十二歲。第七次鄭和下西洋成了他的不歸之旅。
在一個盛夏的晚上,王景弘將龐大的船隊以及鄭和的頭髮,衣帽帶回了中國。後來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令停止”。於是,當遠洋船隊最後一次駛進太倉劉家港後,寶船就在南方溫潤的港灣裡漸漸的腐爛了。
鄭和二十八年七次遠洋,對有著千年航海史的中國來說,只是瞬間,但卻輝煌,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