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伴奏中,所有打擊樂器都由“鼓板”來指揮領奏,所以稱司鼓為“上手”,稱其他打擊樂器演奏者為“下手”,而演奏除鼓板之外的打擊樂器就稱為“打下手”;在武打戲中,正方群眾角色稱之為“上手”,如《長坂坡》中劉備一方的兵卒;而反方的群眾角色則稱之為“下手”,如《長坂坡》中曹操一方的兵卒,在傳統戲曲理論裡,強調要突出正面角色,特別是正方的主要人物,因而,在歷史劇中的武打表演中,“下手”只是配合“上手”表演。“下手”需要協助“上手”,才能最終完成戲曲音樂演奏和武打表演,所以後來“打下手”也泛指所有擔任助手、協助別人的工作;在“口傳心授”的時代,師徒之間的關係大概就是這樣,師傅如果是名角,那就免不了要常上臺演戲,於是每逢這時,徒弟就必然要“跟後臺”。昔日,唱頭牌的名角有自己的單間化妝室,閒人不得進入,只有家屬和至近的徒弟才可以在裡邊伺候;頭牌師傅在單間裡落座,徒弟頭一件事就是為師傅沏茶,再打盆洗臉水,讓師博定定心,沉沉氣,等到師傅開始化裝,無論大小徒弟都緊忙在旁伺候,小徒弟完全是打下手,需要什麼趕忙送上什麼,化裝完成他的任務才算完成;大徒弟主要是在一邊陪著,體會著,必要時搭把手,或者後臺忽然來了拜訪者,師傅又無暇接待,於是就由大徒弟上前應酬幾句;有時,師傅和其他演員會預演演出中的唱腔動作,如果這時徒弟在旁體悟,也會從中學到不少東西;而這也就是“跟後臺”的妙用——徒弟要時刻保持著一種“偷戲”的緊張和興奮,去積極聽取並加以消化,而整個的後臺,真是學戲、品戲的“花花世界”,是徒弟應該放開眼睛去看、豎起耳朵去聽的好去處。徒弟們等熬到可以登臺演出時,一開始只能跟著跑跑龍套、打打下手,慢慢地才能演一些小戲、早軸戲,再到表演成熟、有些名氣的時候,才開始演大戲、大軸;雖然只是打下手、跑龍套,但這對一個演員是極大的鍛鍊;譚元壽回憶在富連成的經歷時說:“和現在的孩子們相比,我們那會兒演戲的機會很多,那些堂會、商演活動讓我們佔了大便宜,就算是在臺上跑個龍套也是一種鍛鍊,現在很多孩子沒有上臺的機會,越不上座越不讓上臺,可演員怎麼能離開舞臺呢?說真的,這個問題我們也沒辦法,讓國家來投資保孩子們上臺演戲也不太現實。”
在戲曲伴奏中,所有打擊樂器都由“鼓板”來指揮領奏,所以稱司鼓為“上手”,稱其他打擊樂器演奏者為“下手”,而演奏除鼓板之外的打擊樂器就稱為“打下手”;在武打戲中,正方群眾角色稱之為“上手”,如《長坂坡》中劉備一方的兵卒;而反方的群眾角色則稱之為“下手”,如《長坂坡》中曹操一方的兵卒,在傳統戲曲理論裡,強調要突出正面角色,特別是正方的主要人物,因而,在歷史劇中的武打表演中,“下手”只是配合“上手”表演。“下手”需要協助“上手”,才能最終完成戲曲音樂演奏和武打表演,所以後來“打下手”也泛指所有擔任助手、協助別人的工作;在“口傳心授”的時代,師徒之間的關係大概就是這樣,師傅如果是名角,那就免不了要常上臺演戲,於是每逢這時,徒弟就必然要“跟後臺”。昔日,唱頭牌的名角有自己的單間化妝室,閒人不得進入,只有家屬和至近的徒弟才可以在裡邊伺候;頭牌師傅在單間裡落座,徒弟頭一件事就是為師傅沏茶,再打盆洗臉水,讓師博定定心,沉沉氣,等到師傅開始化裝,無論大小徒弟都緊忙在旁伺候,小徒弟完全是打下手,需要什麼趕忙送上什麼,化裝完成他的任務才算完成;大徒弟主要是在一邊陪著,體會著,必要時搭把手,或者後臺忽然來了拜訪者,師傅又無暇接待,於是就由大徒弟上前應酬幾句;有時,師傅和其他演員會預演演出中的唱腔動作,如果這時徒弟在旁體悟,也會從中學到不少東西;而這也就是“跟後臺”的妙用——徒弟要時刻保持著一種“偷戲”的緊張和興奮,去積極聽取並加以消化,而整個的後臺,真是學戲、品戲的“花花世界”,是徒弟應該放開眼睛去看、豎起耳朵去聽的好去處。徒弟們等熬到可以登臺演出時,一開始只能跟著跑跑龍套、打打下手,慢慢地才能演一些小戲、早軸戲,再到表演成熟、有些名氣的時候,才開始演大戲、大軸;雖然只是打下手、跑龍套,但這對一個演員是極大的鍛鍊;譚元壽回憶在富連成的經歷時說:“和現在的孩子們相比,我們那會兒演戲的機會很多,那些堂會、商演活動讓我們佔了大便宜,就算是在臺上跑個龍套也是一種鍛鍊,現在很多孩子沒有上臺的機會,越不上座越不讓上臺,可演員怎麼能離開舞臺呢?說真的,這個問題我們也沒辦法,讓國家來投資保孩子們上臺演戲也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