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安旺

    廷試

    夏竦

    殿上袞衣明日月,硯中旗影動龍蛇。

    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

    夏竦(985-1051),字子喬,諡號文莊,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因父與契丹戰死,以父蔭任潤州丹陽縣主簿。後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通判台州,召直集賢院,編修國史,遷右正言。仁宗初遷知制誥,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曆七年(1047)為宰相,旋改任樞密使,封英國公。《四庫全書》收《文莊集》三十六卷,《全宋詩》錄其詩七卷又九句。

    《廷試》,《千家詩》題作《宮詞》,作者“林洪”,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稱夏竦“舉制科,庭對策罷,方出殿門,遇楊徽之。見其年少,遽邀與語曰:‘老夫他則不知,唯喜吟詠,願丐賢良一篇,以卜他日之志,不識可否?”於是夏竦便寫了這首詩。“楊公歎服數四,曰:‘真宰相器也。’”應當說此事很符合夏竦的科舉考試經歷,再說《文莊集》卷三十六也收了這首詩,理應歸在夏竦名下。廷試即殿試,北宋殿試在開封崇政殿(太祖時稱講武殿,後更名)進行,考生按預先安排的座位,坐在崇政殿的東西廊下。北宋自宋太祖實行殿試製度後,歷朝皇帝基本上都將這一制度堅持了下來。此詩寫作者參加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殿試考試的情景,有一定史料價值。

    首句寫皇帝所穿禮服之圖案。“袞衣”即皇帝所穿之袞龍袍,上面繡有九條龍和五色雲彩圖案。“明日月”寫皇帝袞龍袍上日月圖案熠熠生輝。顯然詩人為自己在參加廷試時能近距離地見到皇帝感到無比榮幸。

    次句承上句寫自己埋頭答卷時所見到的一個細節,硯臺裡的水還閃動著考場彩旗的影子,“龍蛇”當指彩旗上的圖案。實際上這一細節來自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中的一句詩:“旌旗日暖龍蛇動。”此外還有“筆走龍蛇”的說法,則“動龍蛇”指寫字,如李白《草書歌行》所說“時時只見龍蛇走”,所以也可以理解為詩人應試順利,一揮而就,也為後兩句做了鋪墊。

    三句寫自己的試卷引經據典寫了三千字。“縱橫禮樂”指引經據典。《禮》《樂》是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這裡借指儒家經典。同時禮樂制度也是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也是作者文章所要論述的主要內容。

    末句寫詩人答完試卷退出考場的情況,他獨自面對紅色的臺階,當時太陽還高掛空中,尚未偏西。“丹墀”這裡當指崇政殿的紅色臺階。“日未斜”指正午時分,殿試一般在申時交卷,可見詩人考試順利,提前退出了考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高中都開展了選科,大家覺得應該怎麼選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