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山河
-
2 # 食物曰
蘇軾有才,舉世公認,且豪放不羈。仕途並不順。喜歡他的詩詞和文章,總有種快意人生的痛快。也許關注他的生平,會讓其人形象更加飽滿,也更利於對詩詞的理解,何時何地基於什麼原因所作。
或許是受應試教育得影響太深,對評價一個人之類的有些排斥,似乎只有人格偉大,其作品才有可讀性,才有資格流傳後世。其實人是複雜的,也是多面的,文章好壞與人格並無本質關係,何況歷史由人書寫,功過是非也是後人評說,此一時彼一時,主流觀點變了,評價也自然會變。
也許讀傳記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將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理解的相對照,也許相左也許相近,如果以此選擇,我傾向林語堂的,其文字風格更能勾起我的閱讀慾望。
-
3 # 椰城王亮
幾年前去海南儋州的東坡書院參觀,買了一本林語堂先生的東坡傳,自這本書開始喜歡蘇東坡。讀了幾遍,每次都有新的收穫,堪稱經典。林先生從東坡流傳下來的詩詞,手記,書信當中一點點的還原了東坡的一生。從眉州開始,到常州結束。從一個少年神童開始,到一個垂暮老人結束。真實的反應了蘇東坡瀟灑,樂觀,大度,傳奇的一生。從眉州的三觀初成,到汴梁的一鳴驚人。杭州的主政一方,黃州的人生大難。惠州的絕地求生,儋州的田園生活。正是有了這些經歷,林語堂先生才能夠把東坡的一生大起大落卻總能從容以對的態度體現淋漓盡致。怎麼能讓人不喜歡?在東坡書院參觀的時候總在想,千年之前就是在這裡。有一個六旬老人,身穿蓑衣,腳踩木屐。帶著一條名叫烏嘴的大黑狗,調侃著春夢婆。被一群孩童嬉笑怒罵卻絲毫不在意,依然瀟灑。
然而這個人正是寫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和十年生死兩茫茫等千古名句的蘇東坡。是上可以跟玉皇大帝聊天,下可以和凡夫俗子談天論地的蘇東坡。是被神宗皇帝譽為奇才的蘇東坡。感謝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給我們展現瞭如此精彩的傳奇東坡。
-
4 # 大洲文苑
能讓我經久著迷的文學,先是紅樓,次是金瓶,當下有可能是蘇東坡。迷東坡的標誌是一氣讀到第四本有關蘇東坡的書而欲罷不能:正讀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趁熱可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讀,當倍增讀趣。
《蘇軾傳》開卷引一傳說:蘇軾出生,家鄉的彭老山成禿山,六十六年後蘇軾去世又轉綠,是為山川靈秀之氣全為蘇軾一個所吸納而成就一文化巨人,值!小地方出大人物不容易,老百姓總喜歡編出神奇的傳說來穿鑿附會。以這樣的傳說開卷的《蘇軾傳》顯然與林語堂一樣,不是學術專著的路數:寫蘇東坡的文字若不好玩,便是失敗。越熱愛、認同、理解蘇東坡,文字就會越活脫而不能正經八百說事。
王水照的蘇傳特色是大量引用蘇詩文,以詩證史,更是要藉此傳東坡之詩文,這倒是文學家傳記的根本命意:沒有作品便沒有作家。人物傳記大都從童年寫起,摘引的幾句寫童年生活之詩多是Teana之聲,純真天趣真太可愛,讀之令人忘俗,茲錄幾句共賞:
‘’川平牛背穩.....我臥讀書牛不知。‘’得意童趣書趣盎然如畫,好一幅童子臥牛讀書圖。
‘’父師檢責驚走書.....起坐猶如掛鉤魚。‘’情形直如賈政嚴督寶玉讀書,竟然夢到自己貪玩而懼怕父親考書,可憐如掛在魚鉤上被釣起的魚兒,坐立不安,隨釣竿忽上忽下,又是形神兼備如畫的妙喻啊! .......
金瓶梅作者不可考,紅樓夢作者考無多,蘇東坡卻以自己的文字為自己畫出了立體鮮活如生之人生肖像:狂曠諧適,風流千古。我想,金瓶、紅樓的作者也當是蘇東坡這樣的人,而且也一定是蘇迷!
-
5 # 水滴紋繡
有兩個經典版本。
林語堂《蘇東坡傳》,此書主要寫蘇東坡的人格形象,也有人說是寫蘇東坡的“神”,全書十幾萬字,以林氏慣用的表達手法,可讀性很強。
普通閱讀者可讀一讀林語堂《蘇東坡傳》,二般閱讀者可讀李一冰《蘇東坡傳》,三般閱讀者可以先讀李一冰版再讀林語堂版。
-
6 # 愛水同學
林語堂版的,是最為經典的必讀版本。
李一冰版的,是最為翔實最全面的版本。
王水照版的,是最具學術價值的版本。
朱剛版的,可以聊做參考。
-
7 # 王風1213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號稱四大傳記之一,有鮮明的林氏特色,我讀的是翻譯成中文的版本,譯者是張振玉,全書充滿思辨色彩,對得起四大名號。
回覆列表
蘇軾以其卓越才華,不僅閃耀大宋文壇,身後追隨者更是絡繹不絕。後世所著蘇軾傳記,版本頗多,林語堂的最走心,李一冰的最具學術性,陳鵬的最為通俗。
蘇軾透過他自己的態度,傳達出了一種“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的思考,這種特有的思想氣質,使他既有陶潛,白樂天相似的樂觀情緒,又有自己獨特的,深藏於心的,追求某種徹底解脫的意念。
於是,開始蒐集閱讀,學習關於蘇軾的各種傳記書籍。至今記憶猶新的,大概也就是上述的三個版本。
首先,作為人物傳記,這三個版本的共性,就是都以蘇東坡一生的經歷為軸,串聯起蘇軾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主要事件。進而對他的一生,進行關照和解讀。這從目錄上,就可以一目瞭然。
其次,三個版本的特點,各自鮮明。文化大家林語堂,對東坡的喜愛,素來已久,他寫《蘇東坡傳》,參考的資料,多達100多種。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的。
是由於人生境遇的相似,情感上的共鳴,才主動去探尋蘇軾,瞭解蘇軾。林語堂把蘇軾及其作品,視為“豐富的精神食糧”。具有設身處地的帶入感,是在用心去體會蘇軾的種種際遇,是最走心的。
李一冰教授的《蘇東坡傳》,是從一個學者的角度,讓蘇軾的一生,更加完整,全面的呈現出來。使蘇東坡的形象更加飽滿,與其說是一部傳記,倒不如說是一部學術著作。
陳鵬先生作為一個文化從業者,他的《蘇東坡傳》,和以上兩位相比,更多的是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同時又能夠深刻剖析蘇軾的一生。他的這部著作,更像是一部電影式的紀錄片。其中陳先生洋溢著文化底蘊的優美文字,恰如電影中娓娓道來的獨白。
人生在世,不稱意之事,十有八九。林語堂恰恰抓住了蘇軾最核心的部分,人生困境中的豁達與從容。李一冰所著,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研究者的嚴謹態度,與深厚的學術素養。陳鵬所著,更利於人們對蘇軾認識的普及與傳播。
蘇軾應該不僅僅是一個文人,一個詩人,一個政治家,而應該是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如果推選一個版本作為經典的話,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應當是首選之作。
附最新版本資訊,供大家參考:
林語堂著,《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李一冰著,《蘇東坡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
陳鵬著,《蘇東坡傳》,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