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營養科普

    益生菌(Probiotic)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將其定義為:適量攝入時能夠對健康產生益處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菌的作用

    1. 抑制有害菌改善腸道微環境、調節腸道失調

    益生菌能夠制衡有害菌,降低腸道內PH值,爭奪有害菌在腸道的“窩”,讓有害菌無法生存。

    成年人胃腸道內的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菌體細胞個數是人體本身細胞個數的10-100倍,達到一萬億個左右。這些菌群在腸道中繁衍生息,與人的代謝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腸道無法在完全無菌的情況下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人類也無法生存。

    腸道內的菌群即包含有益菌又包含有害菌。當有益菌佔優勢時,有害菌的作用被抑制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腸道微環境處於平衡狀態,此時腸道乃至整個人體是健康的;反之,腸道就會表現出不適甚至是嚴重的疾病。

    2.調節免疫力,抑制過敏反應

    益生菌能透過調節機體的免疫應答,使免疫系統處於一個健康和穩定的狀態,既提高免疫力,又抑制過敏的發生。

    免疫力是人體的一道防線,ta讓身體識別“自己”和“敵人”,並消滅“敵人”。當免疫力低下的時候,會把“自己”誤認為是“敵人”,就表現為過敏。

    不同的益生菌在不同的崗位站崗放哨。

    3.抑制腫瘤發生發展

    益生菌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一度頗受爭議,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益生菌具有抗癌功能的觀點。

    4.緩解肥胖及肥胖相關代謝綜合徵

    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結構,促進能量吸收,出現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等代謝綜合症症狀。

    人群干預研究表明,在限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飲食後,肥胖患者體質量下降明顯,腸道菌群結構發生改變。採用中國傳統食物全穀類和益生元飲食干預後,體質量減輕,腸道內雙歧桿菌增加,內毒素減少。對肥胖婦女給予果聚糖飲食干預後,其體質量減輕,雙歧桿菌增加。

    趙立平教授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一種可產生內毒素的條件致病菌-陰溝腸桿菌,在1例體重高達175 kg的肥胖患者腸道內呈現過度增長,而對該患者進行經特殊的益生菌膳食干預4周後,該菌數量迅速下降;到了膳食干預23 周後,降至檢測不到的水平。同時患者體重下降了54 kg,並且他的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症狀也恢復至正常水平。

    5.改善機體營養狀況緩解

    乳桿菌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能夠合成維生素B12等多種維生素,促進機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不吃肉的人,益生菌也會為他提供足夠的多種微量營養素,並促進機體對鈣、鐵、維生素D的吸收。

    僅是已經發現的這些功能已經足夠樹立益生菌的崇高地位。

    喜歡吃肉和喜歡吃素的人,腸道菌群有很大不同。腸道菌群可以增加小腸上皮組織毛細血管密度,使得糖的吸收增加同時還能抑制脂肪代謝,增加脂肪堆積的作用,最終提高了宿主能量的攝入。愛吃肉肉的,聽到了麼。

    6.幫助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緩解乳糖不耐症

    7.巴金森氏症的真正元兇可能不在腦部,而在你的腸胃!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大腦疾病,但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的動物研究顯示,這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可能與腸道裡的微生物變化有關。這一發現可能帶來全新的巴金森氏症治療策略。

    益生元(Prebiotics)

    一種膳食補充劑,透過選擇性的刺激一種或幾種菌落中的細菌生長與活性,對寄主產生有益的影響,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

    說白了,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腸道內有益細菌吃了益生元后,促進自己的生長繁殖。

    益生元包括各種寡糖類物質(Oligosaccharides)或稱低聚糖(由2-10個分子單糖組成)。更概括的說法是功能性低聚糖。

    益生菌和益生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1.增加腸蠕動,減少便秘;

    2.預防腸道感染,抑制腹瀉;

    3.促進鈣的吸收利用,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病率;

    4.降低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含量,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5.緩解胰島素拮抗,減少肥胖症和 2 型糖尿病;

    6.減少癌症的發病率。

    益生元屬於不溶性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增加便便的潤溼感。腹瀉的人如果大量服用益生元,腸道會持續蠕動,增加腸道疲勞,所以有腹瀉症狀的人,需先服益生菌,待腹瀉改善後再服益生元對腸道菌群進行調節和鞏固。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種多糖,主要來自於植物的細胞壁,包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樹脂、果膠及木質素等。

    膳食纖維既不能被胃腸道消化吸收,也不能產生能量。

    ta是維持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類營養素,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與水並列的第七類營養素。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穀物、薯類、豆類、蔬菜及水果中。食物加工方法,食用部位及品種的不同,膳食纖維的含量也不同。

    在缺少膳食纖維的“饑荒”狀態下,某些腸道菌會對腸道內的黏液層“磨刀霍霍”。小鼠模型中可以觀察到這些印象中與人無害的腸道菌的“另一面”。

    長期缺乏膳食纖維的小鼠,腸上皮細胞抵禦病原菌的“長城”——黏液層,其厚度從原來的約110微米減少到了約20微米,腸道內的病原更容易地進入到血液,從而導致細胞間通訊紊亂,器官功能減弱,消化功能,都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研究還發現,有著人類腸道菌群的小鼠如果飲食中缺乏膳食纖維,其腸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多樣性會顯著下降,極易引發相關疾病。如果連續四代飲食中缺乏膳食纖維,即便改回富含膳食纖維的飲食也無法恢復菌群的原本狀態。相關論文已發表《自然》雜誌上。

    腸道菌群受到宿主膳食結構和基因型的影響,受到個體代謝能力的影響,但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纖維,各行其職,保護著我們。

    面對抗生素的過度使用,正常的腸道菌群的破壞,免疫系統的損傷,人類面對超級細菌感染時候的脆弱,定期調整腸道菌群,修復腸道環境的健康,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調整飲食結構開始,善待我們的腸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挺好》這部劇,兄妹三個你最想吐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