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綜藝港灣

    1認清自己,瞭解自己。首先是分數定位。要結合自己高考成績在全省排名、分數線以及預選區間的高校和專業,認真對比和篩選備選高校。 其次是興趣特長定位。例如,擅長識記的考生可以選擇英語、程式設計、資料、人文等方面的專業,思辨能力強的可以從法律、哲學、工科等方面突破等等。 第三是志向定位。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各行各業的發展空間正在得到飛速提升,對每個學生而言,都存在著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所以,考生在選擇志願時,應大膽順應志向去填報,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2,家長只做好參謀。不要干涉太多

    3,不要委託他人填報,容易出現疏漏。

    4,不重視他人的一些意見,和參考書籍。

    5,瞭解學校的師生水平和學校的條件。

    6,瞭解該校進年錄取情況和相關要求。

    7,記住填報時間。

    8,聯絡方式一定挺好。

    9,保管好自己填報志願賬號和密碼。

    10,不要忽略專業。

    11,不要只看名校。

  • 2 # 帥小西De

    小西最近有幫少量朋友推薦志願院校,同樣遇到題主提到的問題,即2018年和2015-2017年的“同位分”/“等效分”相差較大。

    “考得好,不如志願填得好”!志願填報非常重要,甚至影響一個考生的未來。比如2018年就認識一個鄰居家小姑娘,湖南考生一志願填報廈門大學(過提檔線2分),填報幾個熱門專業,未勾選「服從調劑」。按她的話說“最多就是去復讀”。

    結果是平行志願“一次投檔”下的她,被廈門大學提檔後幾個專業未錄取,退檔後掉入一本批次志願徵集批,“不服氣”的小姑娘真的選擇了復讀,可是2019年的高考位次“很尷尬”地下滑了不少。小西覺得原因可能是心態問題,她父親和我聊過,之前幾次她模擬考試成績非常好。

    因此,遇到某個大學幾年內的同位分變化較大,小西不會輕易下結論,而是嘗試著去找到“癥結”所在。

    大學不同年份投檔線位次波動的因素

    1)“大小年”現象。大白話就是A大學在某省市的分數線呈波浪形“~”,一年高、一年低,運氣好的算撿漏。比如,2018年河北省一本批次大學投檔線中,北大投檔分707分、北大醫學部投檔分620分,在其他省市都是10-20分左右分差。算上過往幾年,也極少出現“87分”的分差。事後,620分考生的同學爆料“該同學打算復讀,隨便填的”。

    志願填報“撞車”是引發“大小年”現象的常見原因。大量考生某年同時選擇一個大學後,硬生生的將學校的投檔線推上去,甚至是一本大學投檔線高過不少985大學。來年大家一看之前投檔線這麼高,肯定不敢報。小西不排除少量考生“逆勢”選擇,想著撿漏的,可是又有幾個人敢拿自己的未來“博一把”的。因此,學校的分數線又會下滑,然後是“有人報、沒人報、有人報……”的迴圈。

    2)學校招生批次變化。比如2018年,湖南商學院、吉首大學等4所大學進入湖南省一本批次招生,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一本大學”。這4所大學在其他省市2108年依然是二本批次,但是會被考生看成“潛力股”,部分省市分數線有不小的上漲。這也算是迂迴的“二本分數讀一本”途徑,也許大學四年尚未畢業,在考生所在省市也會進入一本批次招生。

    3)學校更名。每年都會有一批“學院”努力多年後,透過稽核升格為“XX大學”。比如小西老家的江蘇海洋大學,原淮海工學院,個人覺得新校名就能將提檔線提升10-20分。千萬不要覺得一個大學的名稱無所謂,甚至舉例“麻省理工學院”反駁我,兩個“學院”在英文中都不是一個詞。只有普通“學院”的畢業生才知曉“大學”的好和曾帶來的痛。

    4)學校招生計劃變化。影響一個學校的招生因素不少,但是其中核心之一就是招生計劃的變化。比如,各個大學手中都會留有1%的招生計劃作為備用,應對投檔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情況”。

    假設極端情況下同省2位考生總分、單科成績都一樣,且填報同一大學、同一專業,可招生計劃僅有1人,如何投檔就是個問題。不要以為“萬分之一”機率的事情不會發生,2019年可是有1000餘萬考生參加高考。一旦某省外大學將1%的招生計劃追加到某個區域,投檔線變化不會小。

    5)考生的“任性”選擇。這個原因是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往往卻是有不小可能性的。比如某些省市的高分考生就集中在三四個優質高中(如小西定居長沙的“四大名校”),學生私下討論某個省市氣候不太好,鼓搗著都不報,學校投檔線就有下降。或者說,只有“事後諸葛亮”才會找到原因,然後感慨一句“喔,原來是這樣啊!”。

    小西上面提到的五個因素就是“2018年和2015-2017年的同位分相差較大。”的可能原因,不排除其他原因,如汕頭大學2019年開始有新生獎學金,足夠抵扣大學學費。不過,這五個因素是每年考生們遇到類似問題的最好答案。

    志願填報時,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其實,這樣的問題還算好,最難的是某大學在考生所在省市第一次招生。比如2018年國防科技大學在7個省份招收非軍籍大學生。同期就有不少人預測,分數不會太高,第一年也許會觀望,或者說非軍籍不搶手。結果是啪啪打臉,以湖南省為例,2018年國防科大的理科投檔分是644分,而同城的985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僅為630分、622分。

    在小西提到的五個因素中,發現某大學不同年份同位分波動過大時,儘量以因素2-5作為優先排查,查閱學校官網的一些公告、通知,或者找在讀學生或在職老師諮詢具體情況。在後四個因素都被排除後,小西覺得才可認定為“大小年”現象。

    遇到這種“大小年”現象,想著“衝一衝”院校的考生切記勾選「服從調劑」,避免自己平行志願填報模式被退檔掉入徵集志願區。“穩一穩”的考生,小西建議並更其他志願大學,不太建議選擇“同位分年變化較大”的學校,風險不低!

    最後,不少省市正在填報志願,小西給個小小的建議就是:辛苦幾天,將篩選後的幾個報考院校仔細核實查閱一遍。也許最終辛苦的是家長,但是那一句“為了孩子”不正是最好的答案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4終極鬥羅》最終boss會是天龍提到的深紅之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