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宰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但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於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後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2、相國,起源於春秋晉國,稱之為相邦,是戰國秦及漢朝廷臣最高職務。後嬴政認為相邦權力過大,於是暫時廢除了相邦職務。漢王劉邦即漢王位後,又重新設立相邦職位,後代為避諱改稱相邦為相國。3、行人,管朝覲,聘問。類似外交部的禮賓司。擴充套件資料:1、太宰,殷商時始置,周時沿置,改稱冢宰。其職為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為天官之長,宰相之任,百官之首。簡稱宰。秦、漢時不設。北周時仿《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隋、唐時廢。宋代於崇寧間曾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旋于靖康末復舊稱。明、清時六部尚書,其次序以吏部為首,故習慣上用作吏部尚書之別稱。二、三代時掌膳饌的官吏亦稱太宰。2、漢朝第1個相國是韓信,然後是曹參第1次任相國、傅寬、蕭何第1次任相國、樊噲、周勃、蕭何擔任,蕭何第2次任相國死後,曹參繼任。曹參第2次任相國之後,暫時不設相國。呂雉死後,他侄子呂產擔任相國,呂產之後直到東漢中期,一直無人擔任相國職務,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就任相國。相國名稱成為蕭曹二人代名詞。3、《周禮·秋官司寇》之所屬有大行人,掌管接待賓客之禮儀;又有小行人,職位稍低。大行人掌接待諸侯及諸侯的上卿之禮,小行人掌接待諸侯使者之禮,並奉使前往四方諸侯。
1、太宰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但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於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後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2、相國,起源於春秋晉國,稱之為相邦,是戰國秦及漢朝廷臣最高職務。後嬴政認為相邦權力過大,於是暫時廢除了相邦職務。漢王劉邦即漢王位後,又重新設立相邦職位,後代為避諱改稱相邦為相國。3、行人,管朝覲,聘問。類似外交部的禮賓司。擴充套件資料:1、太宰,殷商時始置,周時沿置,改稱冢宰。其職為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為天官之長,宰相之任,百官之首。簡稱宰。秦、漢時不設。北周時仿《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隋、唐時廢。宋代於崇寧間曾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旋于靖康末復舊稱。明、清時六部尚書,其次序以吏部為首,故習慣上用作吏部尚書之別稱。二、三代時掌膳饌的官吏亦稱太宰。2、漢朝第1個相國是韓信,然後是曹參第1次任相國、傅寬、蕭何第1次任相國、樊噲、周勃、蕭何擔任,蕭何第2次任相國死後,曹參繼任。曹參第2次任相國之後,暫時不設相國。呂雉死後,他侄子呂產擔任相國,呂產之後直到東漢中期,一直無人擔任相國職務,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就任相國。相國名稱成為蕭曹二人代名詞。3、《周禮·秋官司寇》之所屬有大行人,掌管接待賓客之禮儀;又有小行人,職位稍低。大行人掌接待諸侯及諸侯的上卿之禮,小行人掌接待諸侯使者之禮,並奉使前往四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