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捕頭
-
2 # 岑詮
在德雲社掀起的相聲小劇場熱潮中,高曉攀趕了個早集、卻兜了個“死局”。此話怎講?就好比一些企業界大佬看到阿里崛起、也想順勢摸魚撈點好處,但永遠達不到馬雲的高度和境界。
客觀說,在德雲社報幕過的高曉攀,多少洞悉了小劇場相聲的運作和管理手法、並認為可以成功“複製”——但其實只是表面認知。高曉攀也曾經招募了許多人才和資源,甚至下血本的引入“風投基金”,但最後的證實是,一切如同流星。
一個團隊的根基在於領頭羊的智慧和才識,高曉攀有時代曲藝崛起的嗅覺、但沒有像郭德綱一樣的藝術底蘊和商業思維。說到底,其實無關智商,而是人生閱歷和沉澱。
從高曉攀願意以“低段位”參加《相聲有新人》,足以看出其難成大事——至少是核心成員感覺很丟面的事情。虎豹之所以傲立於自然界,因為有從不低下的桀驁頭顱,認輸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難以服眾”。
至於說“高曉攀要轉型”一說,其實自從“嘻哈包袱鋪”火了之後,高老闆就沒多少心思在相聲藝術上了,不是參加各種綜藝、就是一門心思撲在影視上。不久前拍的電影《兄弟別鬧》,似乎在訴說骨幹成員的分崩離析、又或者無意之中戳中了“嘻哈包袱鋪”的軟肋。
跨界對於現代藝人而言,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前提是“固本”,如果大本營都“著火”了,談何多元化呢。
同樣多元化的郭德綱,雖然綜藝、主持、電影、京劇、評戲等一個也不落下,但都會分出大部分精力在相聲商演上。因為他很清楚,相聲才是其發跡和生存的根本和初心,在眾多粉絲心中的標籤也是“相聲”,離開了這個、就像沒有母港的航母、沒有思鄉的遊子。
當然,說到底還是高曉攀的相聲藝術功底和執著程度,不管是舞臺表現力、還是對傳統藝術的掌握程度,高曉攀都僅夠及格。這個水準自然很難留住優秀如金霏、陳曦、郭威以及王耀宗等相聲人才。
在相聲創作上,高曉攀稱不上是創作型相聲藝人,早期還能寫出一些頗具時代元素的作品、讓觀眾耳目一新。但隨著精力分散、底子薄,開始陷入“江郎才盡”的困局,創作思維一直停滯在“情懷”類的段子,觀眾膩得無法接受。
兩天前,有“小萬人迷”之稱的王耀宗在“嘻哈包袱鋪”做了一場告別演出後、隨即高調宣佈加入德雲社。這對於德雲社而言是添磚加瓦、對高曉攀來說如同釜底抽薪。照此以往,“嘻哈包袱鋪”恐怕只會剩下“嘻哈”而毫無“包袱”可言了。
回覆列表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相聲界團體如今德雲社一家獨大,第二梯隊的團體無論知名度還是市場號召力,都與德雲社有著一定的距離。這第二梯隊中就包括嘻哈包袱鋪。相比2008年和2009年的突然躥紅,這幾年嘻哈包袱鋪的動靜並不算大,而且不時有成員出走這樣的事情發生。對此,掌門人高曉攀有自己的堅持,也有自省。
《新聞晚知道》曾讓嘻哈包袱鋪壓力山大火爆一時的相聲《新聞晚知道》是當時還在嘻哈的賈旭明和張康說的,我在他們的演出劇場還聽過,現場氣氛熱烈。它利用《新聞聯播》的形式,直接說出了很多當時社會上議論較多的負面新聞,加入調侃和誇張,而後迅速在網上走紅。
這個作品給嘻哈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首先就是停業整頓,何時能夠重新開張,訊息遙遙無期。那個時期高曉攀壓力極大,每天去有關部門溝通,甚至腦海中跳樓的想法一閃而過。那時候的嘻哈也成為全行業的眾矢之的,因為這個作品波及到北京整個相聲行業整頓。
這個時候當事人賈旭明和張康主動找到高曉攀道歉,並提出離開,說這樣對嘻哈包袱鋪有好處。高曉攀沒有故意說留下,緣盡了就是緣盡了,只能希望他們倆越來越好。後來的事實證明,賈旭明還堅持在相聲舞臺,張康更多在拍戲,大家分道揚鑣。
陳印泉組合離開是管理需要而嘻哈另一對比較知名的演員陳印泉、侯振鵬的離開,情況和前面兩位並不一樣。
這兩位的知名度逐漸高起來,接外面的演出也多了起來,有時候演出時間就會和嘻哈安排的時間發生衝突,因此嘻哈的演出就會很被動。一個團隊得有一個團隊的管理方式,有自己的規則,總不能因為個別演員有一點兒名氣就更改規矩,這對其他演員也不公平。
高曉攀主動找到他們兩個,最後的結果是好聚好散,後來陳印泉他們還是會來嘻哈的劇場演出,雙方並沒有鬧得不愉快。
而對於嘻哈包袱鋪目前正火的演員金霏和陳曦,他們兩個搭檔已經十年之久,在小劇場磨了那麼多年和那麼多段子,確實也該火了。高曉攀認為,團隊中誰都希望自己火,否則你就別幹這個了,因此誰火了都是好事情,他希望團隊中每個人都火,而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要什麼,否則就沒有必要當嘻哈包袱鋪的負責人。
不是德雲社多好,而是其他團隊不努力而對於走在前面的德雲社,高曉攀也是有自知的。
他經常分析德雲社,他認為德雲社比其他相聲團隊進步都大。他聽說德雲社的宣傳人員連演員說《黃鶴樓》差兩句臺詞都能聽出來,而嘻哈團隊在這方面差一些。嘻哈的小劇場演出晚上七點半開演,演員七點多才到劇場。而德雲社不是,兩點鐘就有演員進後臺研究段子和表演。
高曉攀認為,不是德雲社有多好,而是其他團隊的演員們有多麼不努力。
高曉攀自知天分不夠因此更努力相聲業內的人都知道,高曉攀是一個很有藝術情懷的人,相聲作品中總是愛表達一些什麼。而對於自身的相聲天分,高曉攀也有認識。
不管從嗓音到各個方面,高曉攀以前總覺得自己是祖師爺不賞飯的,但正是因為不賞飯覺得自己笨,他才特別用功,別人兩三遍就能記住詞我用十遍,別人一點就通,我就多聽幾遍,反而成就了後來的高曉攀。
還年輕,別慫儘管比不上德雲社,但嘻哈包袱鋪目前的經營狀況還不錯,高曉攀在感到一定壓力的同時也有很大的自信。他說,嘻哈包袱鋪沒有想著爭第一第二,錢裝兜裡是真的,沒必要滿世界嚷嚷,嘻哈封箱演出也炒到6000塊錢一張票。另外他說,每個團隊有每個團隊的風格,自己好了,別踩別的團隊。
高曉攀還年輕,他還有很多機會。就像他那本自傳的書名一樣,“別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