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695年,賀知章進士及第,後來官至秘書監。在大約西元706年前後,他與包括張若虛、包融在內的一批江南來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詞俊秀,名聞上京”。
天寶元年,李白與道士吳筠一起在剡中隱居。吳筠奉皇上詔書進京,李白也因吳筠舉薦而一同前往,其間他們拜訪了賀知章。李白把自己寫的一些詩文給賀知章看。讀了李白的《烏棲曲》,賀知章讚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讀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難》後,賀知章禁不住揚起眉毛對李白說道:“公非人世人,豈非太白星精耶!”讀過了李白的詩文後,賀知章感嘆地說道:“子,謫仙人也。”
賀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說假話。而且他當時官居高位,詩文也很有名,他不至於、也用不著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李白如此誇獎,甚至讚歎。從後來人們對李白及其詩歌的研究所得結論來看,賀知章確實是一個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賀知章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詩文,讓人知道他修煉的細節。但從他留下的7首祭神樂章可以看得出來,他不但是個虔誠而嚴肅的修煉者,而且對修煉理論的鑽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終棄官歸隱並且正式成為道士,則是他多年修煉、道心精堅的明證。
賀知章在86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已經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後來死裡逃生,又回過來了,他上表奏明皇上,請求恩准他回鄉當道士。唐明皇准許了他的請求,並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還特地賜名“千秋”。又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讓百官為之餞行。這還不算,唐明皇又親自寫詩為他送行。詩的序言中說:“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唐明皇在詩中寫道:“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大概是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竹錄),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在那個時代,一個人看淡紅塵、轉而入道是一件極平常的事。但像賀知章這樣由皇帝親自出面召集百官為之餞行,並且還寫詩相贈、以壯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實際上,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千古奇觀。
賀知章回鄉後的情況史載不詳,甚至他什麼時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實,他去沒去世,也沒有人知道。聽說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死了,結果許多年後又有人看到他,並且與之交談,甚至留下詩文,這種例子在歷史上還不只一個、兩個。
西元695年,賀知章進士及第,後來官至秘書監。在大約西元706年前後,他與包括張若虛、包融在內的一批江南來京的文人相好,以“文詞俊秀,名聞上京”。
天寶元年,李白與道士吳筠一起在剡中隱居。吳筠奉皇上詔書進京,李白也因吳筠舉薦而一同前往,其間他們拜訪了賀知章。李白把自己寫的一些詩文給賀知章看。讀了李白的《烏棲曲》,賀知章讚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讀了李白的名篇《蜀道難》後,賀知章禁不住揚起眉毛對李白說道:“公非人世人,豈非太白星精耶!”讀過了李白的詩文後,賀知章感嘆地說道:“子,謫仙人也。”
賀知章是修道的人,修的是“真”,不能說假話。而且他當時官居高位,詩文也很有名,他不至於、也用不著對一個初出茅廬的李白如此誇獎,甚至讚歎。從後來人們對李白及其詩歌的研究所得結論來看,賀知章確實是一個具有“超感”能力的非凡的人。因此他和李白一見如故、成為好朋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賀知章沒有留下足夠多的詩文,讓人知道他修煉的細節。但從他留下的7首祭神樂章可以看得出來,他不但是個虔誠而嚴肅的修煉者,而且對修煉理論的鑽研也是很深入的。而他最終棄官歸隱並且正式成為道士,則是他多年修煉、道心精堅的明證。
賀知章在86歲時得了一場大病,躺在床上已經完全不省人事了。但後來死裡逃生,又回過來了,他上表奏明皇上,請求恩准他回鄉當道士。唐明皇准許了他的請求,並同意他把自己在京城的家捐贈出來作為道觀,還特地賜名“千秋”。又下詔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讓百官為之餞行。這還不算,唐明皇又親自寫詩為他送行。詩的序言中說:“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唐明皇在詩中寫道:“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群英悵別深。”大概是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竹錄),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在那個時代,一個人看淡紅塵、轉而入道是一件極平常的事。但像賀知章這樣由皇帝親自出面召集百官為之餞行,並且還寫詩相贈、以壯行色,就很不一般了。實際上,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千古奇觀。
賀知章回鄉後的情況史載不詳,甚至他什麼時候去世也不知道。其實,他去沒去世,也沒有人知道。聽說一個人在某時某地死了,結果許多年後又有人看到他,並且與之交談,甚至留下詩文,這種例子在歷史上還不只一個、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