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作戰,無論多強軍隊,破夾攻必敗,為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沒腦子的小魚聊歷史

    我是沒腦子的小魚,我來試著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我在這裡首先要強調的是:豈止是古代作戰最怕夾攻,現代戰爭同樣如此。

    古代最原始的戰爭,都是兩軍對壘,正面衝殺,這樣的戰鬥模式一直持續到春秋時期,才被聰明的鄭莊公所打破。公元前718年,鄭莊公為報被衛國入侵之仇,出兵攻打衛國,衛國聯合南燕合力抗鄭。

    當鄭軍北上還未出國門之時,衛國已調集自己的附屬國南燕軍隊已進入鄭國北境。鄭莊公遣大夫祭足、原繁、洩駕率三軍作出正面抗擊之勢,吸引燕軍注意力,然後命令大夫曼伯和子元率一部秘密部隊迂迴至燕軍側後的北制(今滎陽汜水鎮)。燕軍不察,以為北制地形險峻無虞,仍按傳統的正面進攻戰法,專注於當面的鄭軍。六月,曼伯、子元率軍突然從其背後發起突襲,燕軍猝不及防,被鄭軍打得大敗。

    這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第一次採用兩面夾攻戰術的戰例,史稱北制之戰。這次戰役只是兩面合擊戰術的一次簡單嘗試,在以後的戰爭中,兩面合擊的戰術與各種欺敵、誘敵的戰術相結合,在戰場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林彪這位著名的戰術大師把這種迂迴戰術運用到了極致,他提出了著名的“一點兩面”戰術,其中針對兩面夾攻做了詳細的闡述:

    正面攻擊,敵人可以集中全力安心來抵抗一面,即使我方突破了部分陣地,敵人還可將預備隊拉上來進行反衝鋒,這樣只有鬥力沒有鬥智。如果我方取得勝利,也容易演變成擊潰戰,可以趕走敵人,但不能殲滅敵人,敵人可以從容地撤退或轉移陣地。

    而如果是兩面夾攻,第一,使敵人分散兵力,分散火器,分散精神,顧此失彼,同時我方兵力、火器可以展開,發揚威力;第二,可以斷其接濟,斷其退路,精神上給予最大威脅;第三,可以斷絕敵人的後路,把敵人打垮後,堵住殲滅。

  • 2 # 銅雀深宮讀紅樓

    古代戰爭屬於冷兵器時代,拼的就是人多。當然以少勝多的逆襲事件也頻頻發生。看過《三國演義》我們知道,不管是駐紮或者進攻,多數主將都會指揮部下兵分兩路互相照應互相配合成“犄角之勢”。這種“犄角之勢”,從字面上看就是象牛頭上的兩隻彎角,守勢可以互相支援,讓對方必須分兵攻打,削弱對方兵力和攻勢。出擊時,左右夾擊逼敵人撤退,或兩股力量慢慢合攏,把敵人消滅在夾擊圈中。古代戰爭戰場多數都是在陸地上,攻城掠地的方式就是殺死敵方或者以強大的陣勢讓敵方棄城逃命,所以夾攻這種策略就是讓對方先從心理上感到害怕、認為被前後或者左右夾擊,能成功突圍都不錯了,哪還有精力反擊呢?軍心一亂士氣必減,因此夾攻之策屢試不爽。歷史上最悲壯的夾攻案例當數“四面楚歌”了。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之爭歷時五年之久,戰爭初始,項羽還稍占上風。但後來劉邦的實力越來越壯大、兼之籠絡了諸如韓信張良之輩軍事人才,一舉把項羽逼到了垓下。當時的項羽兵少糧絕,夜裡又聞四面楚歌唱聲不絕,楚軍以為漢軍已佔領了周邊所有的楚地。虞姬遂自刎於烏騅馬前,項羽深感大勢已去英雄末路,也自刎於烏江邊。霸王別姬成千古絕唱!

  • 3 # 林啃啃

    因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基本依靠有利地形展開攻勢。古代戰爭中取勝之道無非分天時、地利、人和三種,而夾擊就是充分利用地利。敵軍首尾不能照應,整個攻擊陣型就會被分割逐一殲滅。從而打亂敵軍攻擊部署,陣型一亂軍心和士氣就會渙散。那離“回家”就不遠了。

  • 4 # 鑑史馬後炮

    首先是軍陣問題。古代作戰歷來重視軍陣,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壘的過程中,雙方不論以哪個兵種對戰,都是幾萬甚至十萬士兵在作戰。如何指揮這麼多士兵作戰,使過萬計程車兵在戰場中不至於荒亂?也只有按照預設的軍陣行進才能使己方士兵始終在戰場中保持有序,從而實現有效靈活指揮,擊敗敵人。

    有秩序的軍陣是有效指揮的前提。在古代落後的通訊條件下,在戰馬嘶鳴,殺聲振天的戰場上指揮一支數萬人的軍隊靠指揮員喊口令是不可行的,只能用旗語、軍號、軍鼓等作為指揮員的命令訊號。上萬士兵在戰場上排開,兵種也不不同,所以按戰場作戰須要預設軍陣、擺設軍陣才能更有效地指揮一支萬人的軍隊。

    那麼古代軍隊被夾擊以後為什麼勝少敗多呢?其實這都因為軍陣指揮失調所造成的。一旦一方陷入被夾擊,那麼就是兩面受敵或者多面受敵。見過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的都知道,整個軍陣的佈置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的兵種配置是不一樣的,每個兵種都有己長和己短,如步兵不如騎兵;騎兵又不如弩兵;弩兵又不如重甲強盾步兵等等。當一方處於被夾擊的被動狀態時,另一方則有可以己之強擊敵之弱的機會,如前後夾擊,被夾擊的一方如果後軍是步兵,那麼後軍一旦被騎兵和弩兵攻擊,那麼也只有捱打的份。這樣一來後方陣腳就會亂,一亂就會波及前軍陣的秩序,最後便亂成一團。一旦數萬士兵亂成一團,指揮員便無法指揮作戰。

    其次,一旦被夾擊糧道補給物資供給線就會被切斷。這是個致命的問題。不管是在作戰中,還是在宿營中,士兵在戰場上要打勝仗,前提是必須有充足的後勤補給,人要吃飯馬要吃草,被前後夾擊,意味著後方被切斷了。在切斷後方供給的條件下,任何精兵強將都是“嘣噠”不了多久的。在短時間內士兵體力得不到補充,餓肚子的情況下,別說打仗,能不能走得動都是個問題。

    歷來古代戰爭,一旦被圍或者被夾擊,命運無非兩一種:一是鳥獸散般的潰敗;另一種則是被全殲或集體投降。

  • 5 # 德裕9

    古代作戰,為何最怕夾鞏,

    古代作戰,每次都是大兵團,不是出其不意。就是人海戰術。

    在古代,只要大將軍,或者將軍。足知多謀,懂軍事,只要站注天時地理,部隊士兵,兵強馬壯,將軍再有謀略。懂軍事,每次作戰,都得檢視地形。一般作戰,將軍在中,兩邊左右先峰將軍,壓注陣角,就不好打了。

    為何最怕夾鞏。

    每次作戰,大將軍精心安排。誰領一路人馬誘敵,誰領一路人馬深入敵人後方,把糧草燒掉。誰領一路人馬,見敵人上當,進了保衛圍。在亂人的後方,把敵人的後路堵注。把敵人夾在中心,使敵人,進退兩難。前後夾鞏,那有不敗之裡,誰也害怕夾擊。

    諸葛亮,把司馬懿,大軍引誘之,險山之中。兩邊滾木,石頭把迴路封死。前邊有大軍把守。山上士兵,把成捆的柴草,用火點然。想把司馬懿大軍,活活燒死在山中。

    可是,諸葛亮當軍師再能,再會算,不如天意。天不滅司馬懿父子,天祝司馬懿父子。下起了飄潑大雨,使司馬懿全軍得救。

    諸葛亮軍事,滅人太多,自己給自己算出,減壽命,《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低估了開拓者,有沒有可能今年開拓者和勇士對彪西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