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卡型別
父親輩的使用者也許還記得 MMC,電玩愛好者可能還知道索尼記憶棒。外接儲存卡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外形、標準的卡,而今天存活下來的,主要是 SD 卡和 Micro SD(TF)卡,以及相對專業的 CF 卡。
本文主要介紹 SD 卡和 Micro SD 卡,它們在市面上最為常見,卡面引數最複雜,販子們也最喜歡在它們身上耍花招。
鑑於 Micro SD 卡和 SD 卡的引數基本一致(當然不包括外形了),以下以「SD 卡」統稱。
引數一覽
每次在櫃檯停留,或在淘寶上刷個不停時,最讓你頭疼的應該就是卡面上的引數。
各種品牌的卡面設計不一樣,引數排版也各異,好在這些引數內容都參照SD 協會(SD Association)的統一標準,花上幾分鐘熟悉後就能知道其意義。
雖然都簡稱 SD 卡,根據最大容量,也有細分類。上圖的 SDXC 表示了儲存卡型別為「高速儲存卡」,是最新的型別,最大容量達到 2TB;而 SDHC 則略遜一籌,最多隻有 32GB。至於僅僅有 SD 之名的「純 SD 卡」已經不多見了,現在是前兩者的天下。如果你「有幸」買到 64GB 的 SDHC 卡,請去申請假一賠三。
容量想必是最好理解的,而其他引數則值得細細說明。
介面型別
目前許多 SD 卡卡面上都帶有「I」或「II」的標誌,前者意味著該卡支援 UHS(Ultra Hight Speed)協議,字面上有更快的意思——其實不是絕對的,它直接的意思是最高介面頻寬約 100MB/s,而真正表示速度的,是後文提到的 U1/U2 標誌。
至於 UHS-II,則使用了全新的介面,新增了一排觸點,可以在支援該格式的裝置上提供更快的讀寫速度。
此外還有今年初跟隨 SD 規範 6.0 釋出的 UHS-III,暫未廣泛商用。
三種 UHS 規範都向下相容,你的老裝置可以使用新協議的儲存卡,但是隻能發揮讀取裝置速度上限的效能:如果你把一張 USH-II 標準尺寸 SD 卡塞進祖傳的索尼卡片機,可能只有每秒 4m 的寫入速度。
透過介面形狀很容易認出 USH-II
寫入速度
速度是最直觀的屬性,一用就感受出來。儲存卡的速度分為讀取速度和寫入速度,一般情況下同一張卡的讀取速度更高,所以你經常看到號稱「每秒 200m」的卡——這往往就是讀取速度了;但如果一家店對寫入速度絕口不提,你應該掉頭走人。
SD 卡速度不僅和自身有關,也和讀取它的裝置相關。同一張卡會有標有不同數值的速度,意為它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想要發揮手頭儲存卡的最佳效能,需要卡和讀取裝置的配合。
圖片來自 SD 協會網站
普通寫入速度
C 內包含一個數字的標誌,就代表了普通情況下的最低寫入速度。五年前擁有一張 C10 卡可能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可如今 Class 速度已成為最低標準。
UHS 格式寫入速度
英文 U 內嵌一個數字的標誌,表示 SD 卡在支援 UHS 的裝置上所能發揮的速度效能。目前只有 10M/s 的 U1 和30M/s 的 U3,表示最低持續寫入速度為 10M/s 和 30M/s;如果看到 U2,那不是假貨,就是 U2 樂隊限量版了?。
影片寫入速度
因為 SD 卡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攝影上,SD 協會也早早釋出了影片速度標準,標誌為大寫英文字母 V 後跟速度數值。最高你可以看到 V90 的速度,已經可以和部分 CF 卡相比。
Application 寫入速度
雖然使用儲存卡的手機越來越少了,但仍然存在,它們需要經常性地、持續性地讀取儲存卡資料,也許對其速度要求沒有太高,但務必保證傳輸穩定性。為了讓外接儲存卡達到和內建儲存一樣的使用體驗,今年初 SD 協會將 App Performance 標準加入了 SD 5.1 規範:
除了部分手機,高階 MP3、掌上游戲機,也還在使用儲存卡,它們同樣重視穩定性。那麼,帶有 A1 標誌的 Micro SD 卡或許是這些裝置使用者的首選。App Performance 目前只有 A1 這一等級。
價格和選購
不得不說,礙於產能問題,儲存卡的溢價越來越厲害。我一年多前買的 Micro SDXC 卡,至今價格不降反升。另外,市場和行業標準也影響了儲存卡的價格,拍攝 4k 影片的需求讓大容量高速卡走俏,SD 協會出臺新標準後老產品也喜歡更名抬價(或者只有極小的更新),換湯不換藥。
挑 SD 卡,看引數,也看品牌。如果你實在不清楚自己需要怎樣的卡,SD 協會提供的這張表格值得參考:
簡而言之,先考慮最影響體驗的速度,如果用在卡片相機上,我建議最低購買 U1 的卡;如果你有一臺 GoPro,U3 的「高階貨」怕是少不了。容量方面可以參考自己手機攝影/攝像的空間用量,如果你沒有太頻繁的拍攝需求,32GB 和 64GB 是較合理的容量——小了怕不夠,太大怕浪費。如果你的手機支援外接儲存卡,又或者你擁有一臺任天堂 NS,那帶有 A1 標誌的卡更適合你。
至於品牌,我最推薦三星、SanDisk、東芝這樣的大廠,不過 SanDisk 的仿冒現象比較厲害,為了資料安全,還是去官方購買為上。對了,即使是大廠出品,所標的引數也不一定準,你看中一款儲存卡後,可以去測評網站搜搜它的實際表現,
目前的外接儲存卡,主要發力領域在於高畫質攝影、運動攝影,大容量、寫入快,已經成為必要的需求,即使是攝像,日漸發福的高畫質影象也在呼喚更快更大的儲存方案。
但僅僅在速度和容量上求新,儲存卡已經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需求。開發新標準、新功能,擁抱新裝置、新需求,是儲存卡的突圍之徑。Wi-Fi 傳輸、,都是有益嘗試。
短期記憶體儲卡還不會銷聲匿跡,尤其在較專業的影像領域,它還在持續發力。而更優秀的儲存卡,也將為使用者提供更快、更安全的使用體驗。
儲存卡型別
父親輩的使用者也許還記得 MMC,電玩愛好者可能還知道索尼記憶棒。外接儲存卡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外形、標準的卡,而今天存活下來的,主要是 SD 卡和 Micro SD(TF)卡,以及相對專業的 CF 卡。
本文主要介紹 SD 卡和 Micro SD 卡,它們在市面上最為常見,卡面引數最複雜,販子們也最喜歡在它們身上耍花招。
鑑於 Micro SD 卡和 SD 卡的引數基本一致(當然不包括外形了),以下以「SD 卡」統稱。
引數一覽
每次在櫃檯停留,或在淘寶上刷個不停時,最讓你頭疼的應該就是卡面上的引數。
各種品牌的卡面設計不一樣,引數排版也各異,好在這些引數內容都參照SD 協會(SD Association)的統一標準,花上幾分鐘熟悉後就能知道其意義。
雖然都簡稱 SD 卡,根據最大容量,也有細分類。上圖的 SDXC 表示了儲存卡型別為「高速儲存卡」,是最新的型別,最大容量達到 2TB;而 SDHC 則略遜一籌,最多隻有 32GB。至於僅僅有 SD 之名的「純 SD 卡」已經不多見了,現在是前兩者的天下。如果你「有幸」買到 64GB 的 SDHC 卡,請去申請假一賠三。
容量想必是最好理解的,而其他引數則值得細細說明。
介面型別
目前許多 SD 卡卡面上都帶有「I」或「II」的標誌,前者意味著該卡支援 UHS(Ultra Hight Speed)協議,字面上有更快的意思——其實不是絕對的,它直接的意思是最高介面頻寬約 100MB/s,而真正表示速度的,是後文提到的 U1/U2 標誌。
至於 UHS-II,則使用了全新的介面,新增了一排觸點,可以在支援該格式的裝置上提供更快的讀寫速度。
此外還有今年初跟隨 SD 規範 6.0 釋出的 UHS-III,暫未廣泛商用。
三種 UHS 規範都向下相容,你的老裝置可以使用新協議的儲存卡,但是隻能發揮讀取裝置速度上限的效能:如果你把一張 USH-II 標準尺寸 SD 卡塞進祖傳的索尼卡片機,可能只有每秒 4m 的寫入速度。
透過介面形狀很容易認出 USH-II
寫入速度
速度是最直觀的屬性,一用就感受出來。儲存卡的速度分為讀取速度和寫入速度,一般情況下同一張卡的讀取速度更高,所以你經常看到號稱「每秒 200m」的卡——這往往就是讀取速度了;但如果一家店對寫入速度絕口不提,你應該掉頭走人。
SD 卡速度不僅和自身有關,也和讀取它的裝置相關。同一張卡會有標有不同數值的速度,意為它在不同情況下的表現;想要發揮手頭儲存卡的最佳效能,需要卡和讀取裝置的配合。
圖片來自 SD 協會網站
普通寫入速度
C 內包含一個數字的標誌,就代表了普通情況下的最低寫入速度。五年前擁有一張 C10 卡可能還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可如今 Class 速度已成為最低標準。
UHS 格式寫入速度
英文 U 內嵌一個數字的標誌,表示 SD 卡在支援 UHS 的裝置上所能發揮的速度效能。目前只有 10M/s 的 U1 和30M/s 的 U3,表示最低持續寫入速度為 10M/s 和 30M/s;如果看到 U2,那不是假貨,就是 U2 樂隊限量版了?。
影片寫入速度
因為 SD 卡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在攝影上,SD 協會也早早釋出了影片速度標準,標誌為大寫英文字母 V 後跟速度數值。最高你可以看到 V90 的速度,已經可以和部分 CF 卡相比。
Application 寫入速度
雖然使用儲存卡的手機越來越少了,但仍然存在,它們需要經常性地、持續性地讀取儲存卡資料,也許對其速度要求沒有太高,但務必保證傳輸穩定性。為了讓外接儲存卡達到和內建儲存一樣的使用體驗,今年初 SD 協會將 App Performance 標準加入了 SD 5.1 規範:
1500次隨機讀取IOPS,500次隨機寫入IOPS10MB/s的順序寫入效能除了部分手機,高階 MP3、掌上游戲機,也還在使用儲存卡,它們同樣重視穩定性。那麼,帶有 A1 標誌的 Micro SD 卡或許是這些裝置使用者的首選。App Performance 目前只有 A1 這一等級。
圖片來自 SD 協會網站
價格和選購
不得不說,礙於產能問題,儲存卡的溢價越來越厲害。我一年多前買的 Micro SDXC 卡,至今價格不降反升。另外,市場和行業標準也影響了儲存卡的價格,拍攝 4k 影片的需求讓大容量高速卡走俏,SD 協會出臺新標準後老產品也喜歡更名抬價(或者只有極小的更新),換湯不換藥。
挑 SD 卡,看引數,也看品牌。如果你實在不清楚自己需要怎樣的卡,SD 協會提供的這張表格值得參考:
簡而言之,先考慮最影響體驗的速度,如果用在卡片相機上,我建議最低購買 U1 的卡;如果你有一臺 GoPro,U3 的「高階貨」怕是少不了。容量方面可以參考自己手機攝影/攝像的空間用量,如果你沒有太頻繁的拍攝需求,32GB 和 64GB 是較合理的容量——小了怕不夠,太大怕浪費。如果你的手機支援外接儲存卡,又或者你擁有一臺任天堂 NS,那帶有 A1 標誌的卡更適合你。
至於品牌,我最推薦三星、SanDisk、東芝這樣的大廠,不過 SanDisk 的仿冒現象比較厲害,為了資料安全,還是去官方購買為上。對了,即使是大廠出品,所標的引數也不一定準,你看中一款儲存卡後,可以去測評網站搜搜它的實際表現,
目前的外接儲存卡,主要發力領域在於高畫質攝影、運動攝影,大容量、寫入快,已經成為必要的需求,即使是攝像,日漸發福的高畫質影象也在呼喚更快更大的儲存方案。
但僅僅在速度和容量上求新,儲存卡已經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需求。開發新標準、新功能,擁抱新裝置、新需求,是儲存卡的突圍之徑。Wi-Fi 傳輸、,都是有益嘗試。
短期記憶體儲卡還不會銷聲匿跡,尤其在較專業的影像領域,它還在持續發力。而更優秀的儲存卡,也將為使用者提供更快、更安全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