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步拉稀1

    我覺得圓形的後置模組相對於mate20系列的浴霸模組更好看,我們國家一直以來就講究天圓地方,圓形象徵著自然,方形則意味著人法,兩者的完美結合則趨向於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圓形在建築設計裡面一直都是作為點睛之筆的存在,也正是因為其能與四四方方的房子產生一種完美的和諧感。因為我覺得這種融入了中國風的圓形後置模組設計在當今一言不合就是3攝4攝模組的時代,肯定會引領一個新的風潮。事實上最先在後置單攝上引入圓形模組的nokia,當時也挺好看的,但方式nokia已是頹勢盡顯,也無力再去做進一步的推進了。

  • 2 # 牛牛牛的楊

    vivo這次手機的外觀設計 又是一次驚豔眼球的作品 正面99.6% 屏佔比的瀑布屏 背面環形三個攝像頭 對比於以前豎置和橫置攝像頭 他看起來更加美觀 而且現在是三個攝像頭 未來4個5個 也都能放下 並且看起來不像豎置和橫置那麼突兀 所以背部看起來更加精緻

  • 3 # 三易生活

    時至今日,說到智慧手機上的“多攝像頭”設計,相信已經許多朋友都不會感到陌生了。無論是主打遠攝的“變焦多攝”,還是最近開始紅火的“影片多攝”,亦或是稍早前的“黑白多攝”和“虛化多攝”,總之對於現在的智慧手機產品來說,攝像頭不整三四個以上,似乎都已經不好意思上市了。

    必須要承認的是,多攝是一種能夠有效控制手機體積,並且同時改善智慧手機在特定場景下拍照體驗的有效方式。雖然並不見得就一定意味著攝像頭數量就越多越好,但是更多、更大、更高畫素的多攝配置,總歸還是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廠商的“誠意”。

    多攝機型的後置多攝模組造型出了什麼問題?想必只要是近年來關注過相關資訊的朋友可能會知道。現在的智慧手機產品在後攝的造型上實在是太過於“千機一面”。不是一字排開的長條,就是機背上一個“奧利奧”,再不就是在機身的左上角“打補丁”,裡面放著整齊排列的多枚攝像頭。

    如果說智慧手機螢幕造型千篇一律,是因為當前業界追求屏佔比,手機廠商實在沒有設計上的發揮空間。那麼在看似“寬敞”的機身背部,為什麼幾個小小的攝像頭也會在設計上如此雷同呢?

    其實這裡面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智慧手機的內部結構,二是當今智慧手機使用“多攝”的方式。

    說到智慧手機的內部結構,看過各種拆機影片或者文章的朋友可能會理解一些。因為對於目前的智慧手機產品來說,高品質的攝像頭體積基本都是又大又厚,更何況要在手機裡還得塞進好幾個。如果設計師完全不考慮攝像頭體積對於主機板和電池的干涉,那麼結果就是造型上雖然“新穎”,但機身厚度卻也註定會失控。

    小米CC9 Pro的五攝佈局

    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智慧手機後置多攝模組的造型,無一例外地都是將攝像頭“擠在一起”,以條狀或矩形排布放置於手機的角落裡或者機身上半部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留出規整的空間用於佈置主機板和電池,同時保證機身厚度還能儘可能的維持纖薄。

    然而除了內部結構的限制因素之外,對於當前的多攝機型來說,造成攝像頭部分“千機一面”的因素其實還有一條,那就是多攝手機本身的“用法”。

    眾所周知,對於現在的智慧手機,最流行的多攝用途就是“接力變焦”,也就是多個攝像頭透過演算法相互融合切換,實現焦距範圍內的自由變焦效果。從原理上來說,它涉及到不同攝像頭之間畫面的融合、也涉及到AI驅動的超解析度演算法。但是大家可曾想過,智慧手機上不同攝像頭的位置明明並不是重合的,為什麼它們拍下的畫面,就能精確到畫素對畫素的“融合”呢?

    有人可能要說了,這當然是演算法在起作用啊!

    沒錯,所謂畫素融合演算法,本身當然會考慮到不同攝像頭之間的位置差異,在融合畫面的時候會存在自動的平移及修正功能。但是如果不同攝像頭在機身上所處的位置離得太遠,那麼它們所拍到的照片在進行演算法融合的時候,無疑就會有許多部分無法重合,而這就會造成兩種結果。要麼是最終生成的影象上,不重合的(邊緣)部分畫質明顯下降;要麼就是不重合部分被演算法捨棄掉,導致實際成像的廣角程度縮水。

    正因為如此,所以要想保證智慧手機多個攝像頭之間相互融合的效果最好,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讓每一個需要相互融合的攝像頭之間,距離都儘可能地靠近。比如,有的手機是超廣角-主攝-長焦兩兩融合變焦,那麼將攝像頭排成一列,主攝位於中間就能較好地解決問題。

    而有的手機融合變焦的邏輯更復雜一些,涉及到更多攝像頭之間的聯用,那麼矩形或者三角形一類的排布。則能夠減小每一枚攝像頭之間的相對距離,自然就會更為合適。當然,為了讓手機本身的外觀顯得更吸引眼球,手機廠商最後也會在這些多攝陣列的外部設計加上各種各樣的裝飾元素,比如矩形、“奧利奧”、 “火箭筒”之類,儘可能的提升一點點後置多攝模組部分的辨識度。

    首先,是很多朋友津津樂道的早期雙攝機型HTC EVO 3D,它可以算是居中垂直排列條狀多攝方案的首創者。儘管巨大的裝飾框使得這個“條”顯得有點大,而且攝像頭之間的距離也非常遠。但這其實正是當時設計師的目的所在,因為它主打本來就是存在相位差的兩枚攝像頭拍攝3D畫面,不需要考慮畫素對齊的問題。

    第二款值得紀念的多攝機型,則是與HTC EVO 3D同期的LG Optimus 3D。它同樣是一款主打3D拍照和裸眼立體顯示的機型,但從攝像佈置上LG的思路卻和HTC不太一樣。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應該就是最早側置垂直條狀排布的多攝機型了。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第三臺,則是大家更為熟悉的iPhone 7 Plus。值得注意的是,它並不是第一款橫置式的多攝手機,也不是第一臺強調變焦能力的多攝機型,但是其開創的“火山口”多攝造型,以及為了節省空間將多攝模組完全置於手機一角的設計,至今依然影響巨大,更不要說當時引得多少品牌“致敬”了。

    最後,也是最值得紀念的這臺手機,則是多攝機型迄今為止造型最為獨特的三星SCH-B710。這也是一款將多攝用於3D拍照的機型,但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僅擁有一個顯眼的“奧利奧”鏡頭裝飾框,還活用了手機前部的旋轉螢幕設計,在螢幕的背部設定了一個輔助自拍使用的凸面鏡。當然最重要的是,它釋出於2007年,早於Android系統,也早於觸屏智慧手機時代。因此,這款具有強大多媒體效能的功能手機,或許才是所有多攝機型的起點。

  • 4 # 科比無敵

    感謝題主邀請,NEX3這款手機外觀方面從目前手機市場來看屬於頂尖級別,我認為是非常符合現在大部分消費者的審美的,首先這款手機螢幕設計為曲面屏,而且99.6%屏佔比的螢幕無疑是最吸人眼球的,而後殼的“奧利奧”設計的攝像頭也是讓眾多消費者眼前一亮,也是給友商上了一課,靈感取自於手錶的錶盤,我認為創新力度是非常高的,縱觀國內外的手機,像NEX3敢於這樣大膽設計且外觀好看的手機並不多,畢竟這一次的創新還是很成功的,畢竟消費者反饋也是比較喜歡,很大可能會成為主流。

  • 5 # 彎弓射大是

    還可以吧,我認為現在的中中國產機市場裡只要是釋出新手機,從外觀上應該都是和NEX3類似的,這一點可以從華為身上看出,畢竟新出的Mate30 Pro和NEX3外觀上非常相似。但是NEX3我認為外觀確實是挺好看的,這一點從99.6%屏佔比的螢幕可以看出,而且後殼具有靈動質感,晶瑩剔透的機身配合上攝像頭的“奧利奧”設計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頗具高階感和創新力,而且奧利奧設計據悉是從手錶錶盤上開發出的靈感,我認為也是比以往的攝像頭設計是更加具有時尚感的,也將是以後手機的主流設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頓發明三稜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