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梔子花的只若南冥

    蒙臺梭利教育認為所有孩子都具有人類傾向、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四大發展階段這四個發展普遍特徵,但每個孩子的特徵有不同表現時間和狀態,老師需要觀察和尊重每個孩子在每個時刻獨特的天性和需要,精心營造有準備的環境,提供給孩子合適的教具、工作和活動,讓不同年齡的孩子自由選擇其喜愛的“工作”並投入其中,在發展孩子興趣的同時,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和責任感;讓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願持續工作,培養意志力和專注力;讓孩子能夠盡最大努力地工作並取得成功,使孩子獲得深刻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堅實的自律、自尊和自信,使得孩子能夠跟隨自己的內在指引,獲得深刻的幸福成就感,幫助每個兒童實現獨立、充分的發展,並培養其尊重與關愛他人,愛護環境的品格。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吸收性心智僅存在於0—6歲,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無意識地全盤吸收周圍的一切,就如一塊海綿,無論海水是純淨的還是骯髒的,是清澈的還是渾濁的,統統吸收,不加揀擇。

    兒童與成人學習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成人會讚賞環境,有意識地記住並回想起環境中的事物,但無法將環境中的事物與自己融合;但兒童在這樣自然地吸收過程中,其內部也發生了轉變和變化,與其所吸收的事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組成了一個整體,組成為心智的一部分,也即周圍環境中的一切都在其人格和個性的形成過程中打上了不可抹殺的深刻烙印。

    兒童吸收了環境中的一切,但是這一切都不是在吸收之後立刻就呈現出來的,這種呈現,也許會出現在很多天、很多歌月、甚至是在很多年之後。

    兒童需要在“工作”中成長。蒙臺梭利認為,遊戲會把兒童引向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培養兒童嚴肅、認真、準確、求實的責任感和嚴格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只有工作才是兒童最主要和最喜愛的活動,才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並促進兒童心理的全面發展。

    蒙臺梭利博士將兒童使用教具的活動稱之為“工作”,而將兒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動稱之為“遊戲”,兒童身心的發展必須透過“工作”而不是“遊戲”來完成。她透過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發現,兒童在工作中有一種對秩序的愛好與追求:他們要求獨立工作,排斥成人給予過多的幫助;他們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選擇工作材料、自由地確定工作時間;在工作中非常投入,專心致志;他們對於能夠滿足其內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覆進行,直至完成內在的工作週期。

    她在“兒童之家”發現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實,即:兒童竟然“喜歡工作甚於遊戲”。蒙臺梭利認為,工作是人類的本能與人性的特徵。兒童喜歡操作教具,並從教具中得到滿足與樂趣,毫無厭惡與疲倦的表情。她說:“兒童的‘工作欲’正象徵著一種‘生命的本能’,在順利的環境下,工作這種本能會自然地從內在衝動中流露出來。”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工作”是一種現實的活動,而非假象遊戲。成人工作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而孩子“工作”則是透過有意義的活動來學習,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在蒙臺梭利環境中,“工作”是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環境中的每一件教具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與目的。老師首先觀察孩子,根據孩子的發展程度和興趣,來引導孩子進行“工作”。孩子經由自由的選擇、操作與收拾教具來完成並不斷重複“工作”,培養專注力、協調性、自主性等多方面能力,從而透過“工作”來完成自身建構。

    蒙臺梭利教育透過觀察每個孩子的動作發展、敏感期等各種特徵表現,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環境和輔助,給予孩子個體式的引導和幫助,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發展歷程,使得每個孩子獲得自己獨特的個體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花機工作總結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