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劉解讀
-
2 # 鄧海春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驍勇善戰,足智多謀,最終登上帝位,開創明朝。他一生子嗣眾多,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皇家兄弟因爭奪皇位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但是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卻沒有人敢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就連日後敢於篡位的朱棣都不得不選擇隱忍。
據記載朱標是朱元璋的妻子孝慈高皇后馬皇后所出,所以朱標也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出生於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當時朱元璋正率軍攻打集慶,戰鬥之時長子的出生讓朱元璋欣喜若狂,他十分興奮地在當地的一座山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的字樣,可見朱元璋是多麼的高興了。
朱元璋對自己的長子寄予了厚望,早早地就尋找到了名師來教導朱標。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剛自立為吳王之後,就立刻立朱標為世子。並且朱元璋還對朱標悉心教導,教育朱標要學會效仿古代的聖君明主,要懂得體恤民情,體察民情,瞭解百姓的生活,明白自己創業的艱難。十三歲的朱標踏上了回鄉祭祖之路,他在旅途中也細細體會父親所言,一路瞭解人間百態,明白百姓生活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大明王朝剛剛建立,朱標就被順理成章地立為太子,朱元璋對自己的長子也是極為愛護,當時的許多位高權重、受到寵信的大臣都被任命為太子的老師,如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就分別兼任太子少師和太子少傅,東宮之中集結了當時著名的大臣們。而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時,向來多疑的朱元璋也放心地讓太子監國理政,並由各位將軍丞相輔佐,讓太子在實際行政過程中學會理政的知識。而當時皇宮之中還特地為太子朱標設了大本堂,用以貯藏各種各樣的古書古籍,諸位名儒名師也在此為太子和諸王講學。
太子朱標在朱元璋的諄諄教誨與諸位名師的指導下,變得溫文儒雅,寬容仁厚。朱標雖生於天子富貴之家,但從小聽從教導,從不沉迷玩樂之事,朱元璋也對這個聽話、聰穎的兒子十分喜愛。朱標二十二歲之時,朱元璋見朱標年歲已長,已逐漸懂得了理政治國之事,便將一切政事都交給了太子朱標處理,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朱標在這個過程中對於治國理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明史》曾對朱標評價說:“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這樣一位仁厚的太子自然受到群臣的喜愛。朱標不僅出身高貴,而且身為長子,於情於理都應被任命為太子。與朱標相比,其他兒子本沒有朱標如此受寵愛,而朱棣又出身低下(生母地位低),就更沒法與朱標相比了。朱元璋對朱標付諸了自己的心血,本以為朱標將會成為下一代帝王,沒想到自己心愛的兒子竟然英年早逝,讓朱元璋心痛不已。
朱元璋雖然兒子眾多,但不論是從排名,論幼長,還是看朱元璋的寵愛程度,抑或是看他們的賢明程度,都應當是朱標當上太子,繼承大統。只可惜,英年早逝,才讓朱棣有機可乘,篡位謀權。朱標雖然治國理政時間較短,但他的一些舉措至今仍然具有借鑑意義。“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朱標當太子是理所應當,也是眾望所歸。
-
3 # 公子小濤-歡喜
肯定會反,我認為這不是誰當皇帝的問題,這是制度本身的問題。
分封這一制度源於西周,那時候疆域廣闊,交通不便,如何統治那麼龐大的帝國呢?周武王和他的一幫股肱之臣,就設計出了這一制度。大封王室成員和功臣到各地區,比如姜子牙就封在齊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這在民間被演繹成為封神榜流傳。
這一制度的優點在於,諸侯國的存在能夠拱衛中央,各諸侯國與周王中央區域的關係,就像星星之與月亮,眾星捧月,他們對周王履行諸多義務,隨行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
這一制度的弊端在於:諸侯國在自己的統治區域內,有較大的自主權,設定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等,況且諸侯國的王位繼承也是世襲的。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諸侯國的實力壯大,難免的會成為中央的威脅力量;另一方面,中央最高統治者和侯國最高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也相對疏遠。比如周武王的兒子與姜子牙兒子之間的關係親密度,與他們父輩之間的親密度肯定不能同日而語,所以即使造起反來,顧忌也不多。
周滅亡就與這一制度關係密切。後來的五霸,齊國、晉國、楚國,包括後來的秦國都是原來周朝的封國。
周滅亡後,雖說在地方行政區劃上,各朝代都不再實行分封制,而實行中央更能嚴密控制地方,能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比如郡縣和行省制。但是分封制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開國之初的皇帝們,大都有封王封地,但是結局無一例外的都發生了地方叛亂。前有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後有清朝吳三桂。
所以,朱棣的反,早晚的事情,實力壯大之後,都想自己為王。
-
4 # 三木之上
有朱標在朱棣會是一個好王爺好將軍好弟弟。朱標是大哥是嫡長子帝國繼承人沒人不服,朱棣是弟弟沒有權威去挑戰,也就沒有清君側。朱標如果有錯朱棣反叛了朱標的才能和對國家的掌控也可以輕易滅了他。因此我認為朱標在朱棣根本不會也不敢反。
-
5 # 李任之
我的意見是:朱棣也許做過皇帝美夢,但是也僅僅是做夢,沒有任何準備。所以朱標即位後,只要不是太過苛害宗室,朱棣是不會造反的。
第一,朱棣造反是沒有準備的倉促行為。否則一個處心積慮要造反當皇帝的人,不可能臨起兵時手中只有幾百人的衛隊,不可能起兵後才跑去和寧王商議借兵的事。所以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他不想死。當時建文逼得很緊,朱棣左右逃不過一死,不如反了。正所謂搏一搏單車變機車。
第二,朱標為人寬厚,又有很豐富的從政經驗。即使朱標即為後依然要削藩,他肯定會採取更加隱蔽、更加柔和、更容易讓宗室接受的方法。而不是和建文帝一樣胡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即使想要反也幾乎不會成功。
-
6 # 天天開心1232
不會,朱標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天命所歸,加上他的威信高,底子厚,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人,誰敢反他言不正名不順是找死,也反不起來。
-
7 # 讀歷史鴨
先不提這個假設,即便只是侄子朱允炆稱帝,叔叔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最後竟然還能贏下來,放當時的背景下,已經可以稱之為神操作了。
2.直接導致朱允炆跟眾位叔叔們翻臉的是,他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之下,強行撤藩。但實際上撤藩啥時候輕鬆過?前有漢景帝,武帝。後有清代康熙,不都嘗試著撤藩過?在帝王裡,相比朱允炆,這幾位能力如何?但哪位都沒能把撤藩輕輕鬆鬆,愉愉快快的實現。
可即使是這樣,朱允炆也成功的撤掉了齊王,代王,岷王幾位藩王的封位,刀伸到了朱棣兒子朱高熾,朱高熙,朱高燧的時候,燕王朱棣才起兵反抗,從這個角度看,即便在朱允炆治下,當時明王朝對各路藩王仍然還是有相當大的震懾力。
3.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在今天來看是既定事實,但當時絕對不是一帆風順。以總共不到30萬的兵力最終擊敗了朱允炆手中的超過百萬的兵力。略過“天時地利人和”不講,更少不了運氣的成分。
4.在朱棣攻破都城以後,朱允炆消失了,明史記載,“帝不知所終”。這對朱棣來講是已經是非常有利的結果了。如果當時朱允炆成功逃脫,他將仍然是明王朝的正統皇帝。朱棣將永遠都是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篡位者。所以,朱允炆消失了,朱棣才可以理直氣壯的繼位。
回頭看這個假設。
眾人之所以認同朱允炆,恐怕更主要是的是他爺爺朱元璋的強大氣場。老爺子說啥是啥,誰也不敢說一聲不。
但朱標不同,他在朱元璋剛剛自立為王的時候,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馬上被立為皇太子。宋濂,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一眾赫赫有名的人物被挑選出來教導他。
關鍵是朱標不負眾望,確實展現了不凡的才能。朱元璋在前線作戰的時候,朱標已經能在後方幫他處理一些事務。弟弟們犯錯的時候,都是哥哥朱標從中調停,保護,才免遭太祖更大的懲罰。從這一角度來講,朱標與朱元璋其它兒子之間,是典型的長兄如父的關係。
如果是朱標繼位,即便朱棣等人覬覦寶座,誰敢說出來?天下所有的名臣都緊緊聚攏在朱標周圍,這些人有幾個是吃素的?
長兄面前,各路藩王最好的選擇就是做個聽話懂事好弟弟,造反?不存在的!
回覆列表
師出無名;徒勞無功;以致身敗名裂。
如果太子朱標活著,上面這句話就是對燕王朱棣最好的解釋。
師出無名:朱元璋在位時,給予太子朱標“超豪華的教師團”,有第一大儒宋濂、開國第一功臣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開國第一謀臣李善長,劉伯溫……重點培育太子的處事,治國之道。寬仁恭和,和太祖朱元璋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恩威並用,深得臣民擁護。輔助治國二十年,在所有大臣心裡,他就是皇帝。
而燕王朱棣雖有野心,帶兵打仗很有能力。但是憑他一己之力還真不敢反抗“正統”。所以朱棣發兵的名義叫“靖難”,跟漢朝的“清君側”一樣。但是,如果朱標還在,以他多年的治國經驗,這種情況根本就不會存在。
徒勞無功:如果朱標不死,各地蕃王兄弟都對朱標有感激之情(這個都有史料記載)自然不會響應朱棣,朱棣憑一己之力又師出無名,貿然發兵,徒勞無功。
身敗名裂:如果朱標不死,能臣良將肯定能留下許多,滅朱棣真是“小菜一碟”。最起碼藍玉不會死,因為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是朱標的太子妃常氏的親舅舅。藍玉早早的就對朱標說要提防朱棣,早做準備。朱棣雖然很能打仗,但是跟藍玉這些人比起來還不是一個檔次。
況且,朱棣這位有名的“永樂大帝”,文治武功出眾,肯定能想到這幾點。所以如果朱標不死,他肯定是不會起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