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劉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孫權、劉備
指揮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軍約240,000 ;孫劉盟軍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準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衝、鬥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于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蕩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併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魯肅於是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一回來便為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劣勢,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一是曹操計程車兵並無八十萬之多,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師加上投降的荊州士兵總共只有二十多萬,二是曹操計程車兵多為北方人士,不善水戰,作戰力無法與東吳軍抗衡;三是北方士兵來到南方,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四是曹操北方尚未安定,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孫權即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線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鑑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衝、鬥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繫於蒙衝、鬥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鑑》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餘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鑑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劉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孫權、劉備
指揮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軍約240,000 ;孫劉盟軍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準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衝、鬥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于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蕩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併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魯肅於是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一回來便為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劣勢,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一是曹操計程車兵並無八十萬之多,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師加上投降的荊州士兵總共只有二十多萬,二是曹操計程車兵多為北方人士,不善水戰,作戰力無法與東吳軍抗衡;三是北方士兵來到南方,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四是曹操北方尚未安定,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孫權即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線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鑑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衝、鬥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繫於蒙衝、鬥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鑑》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餘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鑑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