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03456661757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時候他遇到巉巖前阻,他憤激地奔騰起來……直到衝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地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裡,看見了夾岸紅豔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這時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終於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大海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裡。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冰心《談生命》)  “那棵樹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了。當那路還只是一條泥濘的小徑時,它就立在那裡;當路上駛過第一輛汽車之前,它就立在那裡;當這一帶只有稀稀落落幾處老式平房時,它就立在那裡。  那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黴黑潮溼的皮層上,有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模樣。幾丈以外的泥土下,還看出有樹根的伏脈。……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王鼎鈞《那樹》)  以上兩課片段中都運用了大量的擬人。那麼何謂“擬人”呢?“擬人”又是如何分類的呢?運用擬人又有什麼好處呢?  所謂“擬人”,通俗地說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的修辭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把物當作人一樣來描述,賦予人的思想、感情、行為、動作等,一般可分為生物擬人,非生物擬人,抽象事物擬人三種。如:  (1)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陰重複單調的歌曲。(舒婷《致橡樹》)  (2)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同上)  (3)七點鐘,火車喘息著向臺兒溝滑過來。(鐵凝《哦,香雪》)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來了,它歡騰著向前奔跑。(同上)  (5)真理可能被遮掩頃刻,真理卻永不會彎腰。(臧克家《勝利的狂飆》)  例(1)是以動物擬人,鳥兒被賦予人的感情、人的動作;例(2)是以植物擬人,樹根被賦予人的動作;例(3)和例(4)是以非生物擬人,都賦予了人的動作;例(5)是以抽象事物擬人,“真理”的性質得到形象地闡述。  由此可見,前面所舉課文中的例子其擬人的型別並不完全相同,《談生命》是以“生命”這個抽象事物進行擬人的,應該屬於抽象事物擬人;而《那樹》是以“樹”這個植物進行擬人的,屬於生物擬人。運用擬人一般可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形象生動,更有趣味性。如上文中提到的《談生命》用了一連串擬人化的語句,把一個抽象的事物——生命,寫得非常生動、形象,似乎讓人觸控到了生命的氣息。再如《那樹》中的擬人,同樣非常精彩,先是連續運用四“立”,運用“立”這個擬人化的動作,形象地表現了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接著運用“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隆起的筋和縱裂的紋”等描寫外貌、神態的語句形象地寫出了樹為了長期造福人類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可以看出,簡單的擬人,表現力並不簡單,表現力同樣非常精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人生到最後,一般人都有怎樣的人生感悟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