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伶俜as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出自《紅》第二十二回

    大意是:彼此都想從對方得到感情的印證而頻添煩惱;看來只有到了滅絕情誼,無需再驗證時,方談得上感情上的徹悟;到了萬境歸空,什麼都無可驗證之時,才是真正的立足之境。

    當時寶玉是因情感受傷又聽了《山門》中的“寄生草”曲子,正好前幾日又看過《莊子》,以為“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所以襲人問時賭氣說不再“大家彼此”,自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不希望糾纏在感情糾葛之中。但又想到昔日與黛玉(包括湘雲寶釵)之間相互都想從對方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然而其感情似乎並不堅固,於是產生了“失戀”後的鬱悶,決定“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這是他參禪的緣起。但是得宣告,他的參禪並非真悟,其寫偈的目的其實也是給別人看的,有申述之意,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寫給黛玉湘雲看的,否則他也不會“恐人看了不解”而再填《寄生草》作注以求他人理解。這猶如我們寫文章,總有一群潛在的讀者,包括我們寫的日記,也有一個潛在的讀者,否則就不會有寫作的動機。

    先看一下這幾句話的意義:證,在佛教用語中是領受、領悟道法之意,這裡第一句中的證可以解釋為印證。主要講的是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意謂彼此都想從對方心靈和表情達意中印證相互之間的感情;當然我們如果純以禪理的角度講可以理解為參禪的第一步。第二句“無有證”即無證,意謂無求於身外,不要證驗,才談得上參悟禪機,證得上層。第三句意謂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禪宗的境界。黛玉所續之句的意思是連禪境都放棄了才算是最徹底的。簡單地說寶玉最終追求的是精神境界,而黛玉卻連精神境界也一併不要了,從而達到空無純明之境,“心體亦空,萬緣俱寂”。這正好與禪宗三境界相對應。

    禪宗常說三種境界中第一境“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指的是刻意尋禪而未得之意,猶如賈寶玉當初還糾纏在“你證我證,心證意證”之中,後來雖悟出“無證即證”,也依然不曾悟得禪機,也就是說“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是他刻意尋禪的過程;第二境“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一個似已悟道而實尚未得的階段,賈寶玉“無可雲正,是立足境”正好與此相對應;第三境“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瞬間永恆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與“無立足境,方是乾淨”相應。

    書中薛寶釵曾以他倆所悟與神秀惠能所作偈語作過一番對比,這裡我們不妨也作一番分析。五祖弘忍欲以偈語選擇衣缽傳人,其坐下大弟子神秀作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評之曰:“你這首偈還沒有見到心性,只到了門口,尚未登堂入室。一般人依此偈修行,也就足夠了,但以這種見解尋求至高無上的佛理,恐怕還不行。”剛來寺中不久的惠能則作一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寶釵認為寶玉僅僅悟到了神秀的境界,也就是說最多僅僅是到了門口,並未登堂入室,而黛玉則已經悟到了惠能的境界。這正好與禪宗三境界的後面兩種境界相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理位置偏僻,初來乍到,進店客戶少,這樣的小店如何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