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千196

    長命鎖來源於古時的長命索。長命索,古稱“長命縷”,又稱“五色縷”,原是一種五色絲繩,由漢代朱索演變而來,為過端午節時的門戶飾物。《後漢書·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後用於纏臂,以示辟邪。民間早有端午節掃五毒(蟾蜍、蜈蚣、蜥蜴、蠍子、蛇)的習俗,人們多於五月初五舉行各種辟惡除穢禳兇的儀式活動,期盼不受五毒侵害,不使病魔纏身,嚮往長命百歲。系“五色縷”顯然也是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方式,期盼健康長壽。因此,五色縷被稱為“長命縷”。  ?

      

      其實,端午節系長命縷的習俗,在東漢時就有。應劭《風俗演義·佚文》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曰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以五絲係臂,名曰闢兵(避病),令人不病瘟。”可見,系長命縷主要是為了避病,當是一種辟邪之物。它最初用五彩絲線製成,在端午節繫於手臂;後來,其造型又變成“珠兒”結。《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端午節,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系頭子,或用綵線結,或用珠兒結。”宋·高承《事物紀原》引晉·周處《風土記》曰:“荊楚人端午日以五彩係臂,闢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今百索也。”人們根據其形,稱之為“百索”,由於祈禱長壽之用,民間稱之為“長命索”。?

      

      從上述記載我們得知,在南北朝以前,端午節系長命縷的風俗可能僅流行於今江漢地區。但是,由於這一習慣比較符合大多數華人的心理,各地百姓競相效仿,沿襲這一風俗。到了唐代,端午節系長命縷的風俗已在全國各地盛行,唐·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記載:“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宋代的宮廷有將長命縷賜百官的習慣,《宋史·禮志》就有“以一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的記載。到了明代,據田藝衡《留青日札》記載,“長命縷”可能僅指嬰兒週歲時系在頭髮上的五色絲繩,而“長命索”已作為專門的兒童頸飾,掛於頸間。而且,“長命索”不僅僅侷限於端午節佩戴,已成為孩童的常佩頸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療機構跨區變更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