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秋
-
2 # 太炎論道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怎樣理解?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這句話意思是說:“禮的應用應該是以和諧為可貴。古代的賢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其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他們小事大事都依著這個原則。”
以上這段經文,是由至聖先師孔子的高足,孔門十哲之一的有若提出來的,源自《論語·學而·第十二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說:“禮的應用應該以和諧為貴,古代的賢王們治理國家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他們大事小事都是依據這個原則,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約束,那也是不可以的。”下面我們再把這段語錄作以解析:
一、禮之用,和為貴1、什麼叫禮?
新華字典中對“禮”的解釋:
①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如婚禮。喪禮。典禮等。
②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禮教。禮治。禮法。
④表示慶賀,友好或敬意所增之物:禮物。禮金。獻禮。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其意思是說:“‘禮’是上天規定不能改變的原則;是大地所施行的正義道理;是天下眾生一切行動的依據。”說的再明白一點,“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說
《荀子·富國》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意思是說:“禮可以使貴賤有等級,長幼有差別,貧富或地位輕,地位重的人都能有個“稱為。
常言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雖說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是指的人格上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人倫輩分等級,還是要有分別的,就是動物世界也有輩分等級之分,否則,就沒法共生,這是一個事實,任何人不能否定。
2、禮的功能與作用
孔子曰:“不學禮,不以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學習禮儀,就不能立身”。的明白一點,“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說
作為一個生長在人倫社會的人,如果你不懂禮貌,不知禮節,不曉得禮尚往來。你就會處處碰壁,就會跌倒趴下,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單位,或者是社會你成為一個“外星人”,說的嚴重一點,這樣的人就沒法活。
《荀子·禮論》中說:“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意思是說:“禮是做人的頭等大事。那些不守禮法,不按照“禮”的要求行為處事的人,就是沒有教養之民。那些懂得禮法,處事以禮為準則,以禮要求自己的人,即是有教養的人。”
禮的功能在於“勸善”,側重於教化,可防患於未然。而法的功能是側重於懲罰,懲戒於已然,無論是東西方社會,都遵循禮的法則。所以說,學禮、懂禮、循禮、遵禮,是每一個社會人應該遵循的法則和義務。
3、什麼是“和”?
①“諧調”、和諧、和美、和睦;
②平靜:溫和、和平、祥和、和合(古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兩個神)
“和”即不牴觸之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與人對抗,待人溫和,團結友愛,將會一派祥和。
二、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歷朝歷代的賢君,在處理國家事物時,都是以]代的賢王們治理國家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他們大事小事都是依據這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個麼
-
3 # 宛丘子
“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尊卑、上下和先後的路數,對禮的運用呢,貴在能和。“和”,是和諧融洽,是尊卑上下和先後之間的調和與融洽。
社會是等級社會,有一定的運轉規則,無論在企事業,還是在政府,都有尊卑、上下和先後,禮儀規矩不能亂。有規矩有有尊卑有上下有先後,情意卻也要流通,這就是“禮”與“和”的平衡。我還沒有上班,但是多多少少見識過一些單位的執行,有些單位真的是沒有情意的流通,以冷冰冰和懂人情世故為好,所以形式主義氾濫,幹活的往往是一部分人,背鍋的總是小弟們,當然我有可能說的有失偏頗,望讀者見諒。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先王之道,就是這禮與和的把握,簡直是完美!大事小事都能體現出來。 這裡的語境下,應該說的是周公所定宗廟祭祀之禮。對於這些禮法的情況和理解,小強我不大懂,暫時先放一放,之後懂了再來談論。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以和為貴,反過來,和也以禮為貴。一味的和,也有行不通的地方,不用禮來節制和,也是不可行的。
這應該說的是,不能沒有分別、沒有距離,亂了規矩次序。比如父子之間,非常親密,這是和,但也不能沒有了規矩,放肆地玩鬧。在小時候,我就知道,父子之間是不能開玩笑的,只有爺爺輩和孫子才能開玩笑打鬧。父親擔負著著教育孩子的重任,跟孩子親密到沒正形的話,沒有父親的樣子。親密到了放縱放肆的地步的話,下次父親要教育孩子什麼事,就沒有威嚴和信譽。
在第一次做班主任老師得時候,班主任老師告訴我,你可不敢對學生好臉色,這裡的學生很皮,你敢對他們笑,他們就敢大笑,你對他們大笑,他們敢掀起桌子笑。後來,我確實感受到了,這個親密要有間隙,師生間的親密及間隙的掌握反映著教師的教育智慧。
禮之用,和為貴。我們不拘泥於禮法,但也不應該輕視和放肆。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應該是一種很美的狀態吧。
-
4 # 靈仙
《論語.學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的作用,以恰到好處為可貴。古代聖賢君王治國之道,可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當,但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只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禮)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前面我們有提到,有子即有若,是孔老夫子的學生。
他這裡講到“禮之用,和為貴”,禮是什麼意思?
朱子說:“禮者,天地之序也”。
天地代表自然,符合自然規律就是禮。
人與人之間,待人、接物時所遵守的禮儀規則不是聖人制定出來約束我們,而是自然的秩序,聖人只是希望我們更幸福,更美滿。
循著禮,我們就能夠迴歸本性,它是性德的流露。
孔子的兒子孔鯉年輕的時候,有一次當他父親孔子一個人站在院裡時,他恭恭敬敬的低頭從他身邊小步快走,孔子問他“學禮乎?”
孔鯉低著頭回答說:“未也”。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於是孔鯉退回去學禮,由此可見“禮”在儒家的重要性。
孔子教子有方,後代中英才輩出。
孔子的孫子子思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學說,並經由門人傳於孟子,在"孔孟"思想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後又有漢朝的孔安國、三國時期的孔融以及清代的孔尚任等等。
為臣事件:有一次,孔子患病,病勢沉重,孔子學生子貢張羅著同學們來為孔子成立治喪委員會。
此時,子路已死,子貢為大師兄了,招集同學為孔子安排後事。
恰好此時孔子病好了,得到訊息十分生氣的痛罵子路說:“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
意為子貢此人是一貫搞陰謀詭計的詐騙犯,由來已久,現在又綁架我來搞詐騙,我騙誰呢?騙老天嗎?
為臣:當時規矩,國君及諸侯以上級別的人去逝之前,馬上成立治喪委員會行動起來,給他換上衣服,整理儀容,大家圍坐在邊上,看著人走,此是寬慰患者,讓他知道他死的風光、體面,使其安心故去,這是待遇,級別很重要。
但到了春秋時,禮壞樂崩,有些大夫也開始據此處理後事。
子貢認為孔子以前做過魯國大司寇,大夫,相當於公安部長,也可以享受此禮。
但孔子一生維護的是周公定下的禮樂制度,孔子一舉一動不越的雷池一步。
在孔子看來,為臣這種本不是大夫級別的人享用的待遇,享用則是僭越,是犯上作亂。
孔子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是守禮的,臨了臨了了你給我整個"為臣",而且還瞞著我來搞,我說都說不清,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我孔丘要僭越的,我一世的英明不全毀了。
和是禮的本體,本性本來是和諧,它表現出來的就是禮。
所以失了禮之後,也破壞了和諧。
但要我們真正做到一切如禮,那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境界。
禮和節叫禮節,它不能過度,要有所節制。
學禮還講究禮讓,禮和讓是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孔子不會與別人硬頂,總是顧及對方面子,因此我們在日常各種事崝上去拿捏這個尺度,這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
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禮”。
它的作用體現在個人修養和民族精神兩方面。
《禮記》為古代士者必讀之書,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作為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內容包羅永珍,文字生動流暢,字裡行間無不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
5 # 北原白楊
禮的作用,以遇事都講究和諧為可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小事大事都講究和諧,但是如果都死板地按照和諧來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
6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禮″作為"孺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人以"禮儀″為先,從古至今,人們都是講究"禮儀″"禮貌,就是我們現代人"打聽道″,也是先"尊稱",然後才問道,有些人不懂禮貌,問路,這樣常常使人"反感″,人家明明知道,也不會″心甘情願″的告訴你,不講禮貌,說明"教養,素質″,有待提高。人與人相交,在人們的意識中,互相尊重是做人的標準,底線,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都是相互的。就拿現在"外國″不少人汙名中國,特別是發生″疫情″以來,很多很多不實的"謠言,偏見″,給中國造成傷害,但中華兒女,總是以"寬容,包容″的態度,面對"誤解,偏見″,始終相信,″事實勝於雄辯″。人的"包容″也是有限度的,中華兒女歷來都是"先禮後兵″,如果繼續"汙衊中國,中國也會"以牙還牙″的,正象《萬里長城永不倒》歌曲中所唱″因為畏縮與忍讓,人家驕氣日盛″,小心看吧,這睡獅漸己醒"。"新冠病毒″是"天災″,面對災難,人類應該團結一心,共克維艱,為了人們的健康平安,攜起手來,戰勝疫情,才是最重要的。對於外國不少人,藉此汙衊中國,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是偏見,是不明智的做法。"禮″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人們"互學互鑑,合作共贏,和平共處,創造和諧社會的最好的選擇,願人們都拋棄"偏見″,為了人類的平安健康,為了社會的永續發展,大家都認真"思考,找到更好的發展方向。(一家之言,難免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20/5/15/於北京
-
7 # 笑嘻嘻吃酒
規範制定,以社會和諧為方向。先賢的做法,也是因社會和諧而美好。
這一段話包含著實事求是,而非後人所謂固化。
-
8 # 丁小的時空
先糾正一下,“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句話不是孔子說,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的,是《論語·學而篇》的第十二章,這段話主要講了“禮”的重要作用。
什麼是禮禮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內容之一,不同於我們現代所理解的禮的含義,現代的“禮”更多是講“禮儀”“禮貌”,在古代這只是很“禮”的內容很少一部分。儒家講的“禮”,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法和道德的雙重屬性,包括一切社會習慣風俗所承認的行為規範。
《禮記·袁公問》引用孔子的話說:“禮也者,理也。”強調的“禮”就是合理,人們的一切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社會規範,如果不合禮,輕則是失禮,重則是越禮,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孔子認為周公製作的周禮是比較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而到春秋時期,所謂的“禮崩”就是諸侯不再守禮,從上到下都地僭越禮制,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所以,他要復禮。
禮的妙用《禮記·袁公問》引用孔子的話說,禮的作用就是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節到合適的程度。
荀子在《荀子·禮論》開篇就指出,禮是用來調養人們的慾望的,約束和規範人們的一切行為,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化解人們的緊張與衝突,從而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調節到就合理的狀態,人際關係達到正常秩序,和諧融洽。
在儒家看來,“禮”是人際交往的行為規範,“和”就是人際交往的行為尺度。從消極方面來說,“和”就是要消除人與人之間之間的爭鬥,減少彼此的矛盾與衝突;從積極方面來說,“和”則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達到和睦相處。
和諧不是無原則的正是有“禮”的規範,儒家強調,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人把“和”諧錯誤地理解為做老好人、和事佬,孔子是反對老好人的,他說老好人的存在,就是對道德的傷害。“和”是有限度的,絕不是無原則地調和折中,不能為和諧而和諧,不能一味地姑息遷就,並且反對“以德報怨”,要求“以直報怨”。
《中庸》記載,有一天,子路問什麼是強時,孔子回答說,為人處世很隨和,善於和各式各樣的人和諧相處,但堅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不放棄做人的主張和原則而無條件地隨從潮流,更不會與醜惡的社會現象同流合汙,這才是真正的強。
所以,在“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這段話之後,有子接著又說,“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如果什麼事都講求“和”,不按“禮”去要求去做,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是不行的,一定要使行為符合社會的規範,才能達到和諧的效果。
-
9 # 為一天
《論語·子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意思是有子說:禮的作用,以和為貴,過去聖明的君王治理國家不論大事小事,都是以此為美的;但是,如果一味的為和而和,不按禮節來加以約束,也是行不通的。
孔子的這種思想是為解決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而提出來的,他把“和而不同”的思想提升到社會道德層面,把它做為君子的處世準則,主張在做事和處理問題時要尊重包容差異,於差異處求統一,求一致。
在古代,“禮”就是古代社會總的行為規範,約束著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禮主分就是人倫社會,要有秩序,尊卑長幼,要有區別,各行其道,各司其職,這樣才能和睦共生;樂主和,用音樂打個比方,多種樂器相互配合,才能演奏優美的樂曲,禮的作用就是讓不同的樂器在合適的位置發出恰當的音調,以此合成優美的樂曲,如果沒有禮的約束和規範,各自演奏各的,就不能演奏出優美的樂曲,只能演奏出單調的音調。社會也是一樣,如果沒有規則和秩序的約束,就難以出現和為貴的局面。
為和而和,不是真正的和,什麼是真正的和呢?晏嬰認為“和”就是不同成分的相互配合,“同”就是一種事物的不斷重複。
齊景公打獵回來,晏嬰跟隨服侍,樑丘據也駕著車趕來,齊景公說某件事情不好,樑丘據就隨聲附和,齊景公說另一件事好,樑丘據也點頭稱讚。於是,齊景公就對晏嬰說:“看來只有樑丘據跟我和諧呀。”
晏嬰回答:“NO,樑丘據只是和你相同,談不上和諧。”
齊景公就問晏嬰:“有什麼區別嗎?”
晏嬰回答:“當然有區別,‘和’就像是熬湯,要煮一鍋湯,必須有水,有肉,還要有醬、醋、鹽、油、味精、十三香、花椒、大料等佐料,再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再由廚師來調調味,什麼東西多放些,什麼東西少放些,多了去掉一些,少了加上一些,還要掌握好火候,這樣才能熬出一鍋好湯;國君和臣下的關係也是這樣,您說某件事情好,可事情並不是真的好,臣下指不足,相當於在鍋裡減去一些破壞口味的東西,可以讓湯更加鮮美,可以讓事情更加完美;您說事情不好,可能蘊含著好,臣下指出好的地方,相當於在鍋里加上調味的佐料,如此也可以讓湯更加鮮美,事情更加完美。而‘同’就像燒水,開了加些,再開再續,如此反覆,到最後還是一鍋水,沒什麼味兒,也就沒辦法吃。”
-
10 # 蛋蛋的二蛋哥
禮之用,和為貴。
此句講禮的哲學。
禮是幹什麼的?是中和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那麼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這怎麼行?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禮,事與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中國文化中稱先王,不是指哪一個皇帝是先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所謂“王者望也”、“王者用也”這些註解以外,我們瞭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們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綜上:禮的基本精神,是調節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的意思是:
在禮所發揮的作用中,和諧和睦最為重要,也就是說,禮的作用,在於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和睦和諧。
古代先賢聖王之道,“和為貴”這一點也是最寶貴的。
不管是處理大的事情,還是解決小的問題,都要遵照執行這個原則。
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不要因為求和氣而去和氣,如果不用禮來節制的話,這也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叫有若。
他說的這句話被記載於《論語·學而篇》,裡面涉及了一個貫穿儒家2000多年的關鍵概念:禮。
“禮”是達成社會生活和諧和睦的基本規則。孔子儒家學派裡的“禮”不僅僅是單純的禮儀、禮貌、禮節,而是一種封建社會等級制度下的“執行規則”,包括“禮義、禮儀、禮容”。
就像孔子自己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位置都有應該符合執行的標準,“禮數”。
孔子說的“禮崩樂壞”,就是在禮義、禮儀、禮容這三個方面紛紛脫節,既不能在國與國的互動交往中發揮真正的制約作用,同時各國諸侯、卿大夫也不按照規矩執禮,包括在音樂的配合上也由著性子胡來。
“以和為貴”融進中中國人的底層心理結構自從有了這句“禮之用,和為貴”,以後,以和為貴這個觀念就根植於中中國人的底層心理結構之中了。
有些人為了“以和為貴”而委曲求全,也有人“以和為貴”而廣交朋友。
不管發生什麼矛盾,最常聽到的勸架方式就是:“別吵了,傷了和氣,以和為貴”!
但是,有子在這裡還有後面一句:“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他特別強調了,“和”絕對不是“和稀泥”,是講究變通的。
不能單純地為了“和”的目的,而丟棄了原則和規則,不守底線,丟棄自己的是非價值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