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30885686659

    在《道德經》第五章,聖人建議人們一開始修道的時候“不如守中” ,那麼聖人建議我們的“守中” 之法到底是守什麼呢?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第五章原文的大概意思,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結構形式與第75章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相似,可以補充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以天地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聖人不仁” 。這裡的“以” 字作“因為” 講,用來表明天地和聖人不仁的原因,是因為萬物和百姓為芻狗的緣故。

    天地對萬物不再有仁慈之心,是因為萬物為之芻狗(芻狗譬喻為非作歹之法),萬物不尊道不貴德不行仁義 ,而是彼此損害相互鬥爭的緣故,所以天地不仁,不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不再降及時雨,而是降非時雨:或過時不雨,要雨而不降雨導致出現旱災;或非時而雨,不要雨而使勁降雨導致出現洪災。

    聖人對百姓不再有仁慈之心,是因為百姓為之芻狗,相互爭鬥,不再遵守道德仁義的緣故,所以聖人不仁,一來對於“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的有權勢之人,聖人有所表態“吾得執而殺之” ,二來對於失去了“以道蒞天下”的氛圍不再奉行聖道的普通人,“聖人亦不傷人”的仁慈之心也會失去,將會懲罰那些為非作歹的人。

    聖人在本章一開始先提出了天地聖人不仁的原因是因為萬物百姓不仁在先的觀點,如同人間帝王懲罰犯法之人,作為秉公執法的天地和聖人亦會執“天之道” 懲罰那些背道而馳的萬物和百姓。

    接著聖人再進一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人們世間有兩種法,一種是至尊無上的聖道,一種是自作自受的歪門邪道,聖人借“橐” 比喻正道,正道是虛而不屈的,借“籥” 比喻邪道,邪道是動而愈出的,原文是: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有王羲之書聖的後人麼?書法傳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