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鋒芒 【拼音】:bù lù fēng máng 【解釋】:鋒芒:比喻銳氣或才幹。不顯露出銳氣或才幹。多指有意地將自己的才能、抱負等加以掩飾。 【出處】: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雜說》第20卷:“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 【示例】:寇忠愍拜相白麻,楊大年之詞,其間四句曰:‘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干將之器~,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宋·沈括《夢溪續筆談》 【近義詞】:深藏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 【歇後語】:一把利劍藏袖筒 【語法】:作謂語、定語;比喻不顯示出才智來不露圭角 【拼音】:bù lù guī jiǎo 【解釋】:圭角:圭玉的稜角。比喻才幹不外露。 【出處】:宋·歐陽修《張子野墓誌銘》:“遇人渾渾,不見圭角。” 【示例】:如彥高《人月圓》,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遠,~,不猶勝於宇文自作者哉?★元·劉祁《歸潛志》 【近義詞】:不露鋒芒 【反義詞】:鋒芒畢露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深沉、不露鋒芒真人不露相 【拼音】:zhēn rén bù lòu xiàng 【解釋】: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於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九回:“悟空,這裡人家,識得我們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為久淹,失了大事。” 【示例】:俗語說的:‘~。’我且用話探他一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 【近義詞】:藏而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咬人狗兒不露齒 【拼音】:yǎo rén gǒu ér bù lòu chǐ 【解釋】:比喻真正厲害的人在外表是不顯露出來的。 【出處】: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咬人狗兒不露齒。” 【示例】: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不露鋒芒 【拼音】:bù lù fēng máng 【解釋】:鋒芒:比喻銳氣或才幹。不顯露出銳氣或才幹。多指有意地將自己的才能、抱負等加以掩飾。 【出處】:宋·呂祖謙《呂東萊文集·雜說》第20卷:“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 【示例】:寇忠愍拜相白麻,楊大年之詞,其間四句曰:‘能斷大事,不拘小節;有干將之器~,懷照物之明而能包納。★宋·沈括《夢溪續筆談》 【近義詞】:深藏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 【歇後語】:一把利劍藏袖筒 【語法】:作謂語、定語;比喻不顯示出才智來不露圭角 【拼音】:bù lù guī jiǎo 【解釋】:圭角:圭玉的稜角。比喻才幹不外露。 【出處】:宋·歐陽修《張子野墓誌銘》:“遇人渾渾,不見圭角。” 【示例】:如彥高《人月圓》,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遠,~,不猶勝於宇文自作者哉?★元·劉祁《歸潛志》 【近義詞】:不露鋒芒 【反義詞】:鋒芒畢露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人深沉、不露鋒芒真人不露相 【拼音】:zhēn rén bù lòu xiàng 【解釋】: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於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九回:“悟空,這裡人家,識得我們道成事完了。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恐為久淹,失了大事。” 【示例】:俗語說的:‘~。’我且用話探他一探。★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四回 【近義詞】:藏而不露 【反義詞】:鋒芒畢露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口語咬人狗兒不露齒 【拼音】:yǎo rén gǒu ér bù lòu chǐ 【解釋】:比喻真正厲害的人在外表是不顯露出來的。 【出處】: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咬人狗兒不露齒。” 【示例】: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 【語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