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後一日叫做晦。農曆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後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並不在同一天。農曆的基礎是「迴歸年」和「朔望月」。「迴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透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迴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的農曆和西藏的農曆以及南韓的農曆計算方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曆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曆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曆日期換算成陰曆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曆幾日?翻開萬年曆6月10日是陰曆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曆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曆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0+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餘數27即是陰曆二十七日。
每月初一叫做朔,最後一日叫做晦。農曆十五或十六或十七叫做望,望的後一天叫做既望 所以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並不在同一天。農曆的基礎是「迴歸年」和「朔望月」。「迴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透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365.2422日(365日5小時48分46秒)。「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即29.5306日(29日12小時44分3秒)。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迴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但中國的農曆和西藏的農曆以及南韓的農曆計算方法不一樣,一般要相差一二天。 陰曆日期是以月亮的圓缺為計月單位,其以逢朔為初一,以月望為十五(大月為十六日),以月晦為二十 九日(大月為三十日)。然而目前記時通常用陽曆日期表達,如欲將陽曆日期換算成陰曆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其一是查《新編萬年曆》,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曆幾日?翻開萬年曆6月10日是陰曆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曆初九。其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曆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曆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曆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0+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餘數27即是陰曆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