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意的回眸976
-
2 # 三農補貼政策
古代軍隊裡有一個特殊的職業,他們來無影去無蹤,在戰爭即將打響的時候,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腿上功夫了得,身手矯捷,這種職業就是——探馬。探馬是戰爭重要的情報人員,也可以說是偵察兵。那為什麼古代戰爭時不射死對方探馬呢?
探馬的工作只是偵查,不是潛入。古代的戰爭不和現在的高科技戰爭一樣,那個時代沒有無人機和雷達,偵查工作只能靠人工來完成,這就是探馬。
古代軍隊想要發動戰爭,首先就要確保軍隊的駐紮和營地,而探馬根本不用潛入到敵軍營地裡去觀察敵軍的數量和武器,一名合格的探馬只需要在對方營地周圍找好一個制高點,數清對方營地帳篷的數目就可以知道對方的軍隊規模。
另外,在古代軍旗就代表著一個軍隊的編制和指揮。不管是多少人的軍隊,即使是上萬人的大部隊,在那個沒有無線電的時代,只要是軍隊裡的士兵,就需要跟著軍旗的指揮。通過軍旗就可以知道對方的大概規模了。
所以,探馬只需要在能看清帳篷和軍旗的地方進行觀察就可以,這個距離在那個時代是很難被人發現的。
首先在挑選探馬時有很嚴格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會騎馬,有很好的騎術。作為一個偵查人員,時間對於他就十分重要,而馬匹是古代的唯一交通工具,會騎馬就是探馬的必備功底。
探馬擁有各式各樣的偵查能力。第一,探馬的眼力好,因為離對方的營地很遠也要觀察到。第二,對於文字和數字的掌握要熟練。第三,記憶力好。對於地形的記憶能力要強,對有水源有叢林的地方要格外關注,為戰鬥做準備。第四,腦子要靈活。遇到突發情況要有極好的應變能力。
所以,探馬身為古代軍隊中精英中的頂尖存在,自己的陣營很難發現這種特種兵,更別說射殺他了。
-
3 # 炒米視角
“探馬”實際上就是偵查兵,而且是偵查騎兵。
每支部隊在行進的過程中,都要派出探馬往前突進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去偵查一下敵情。這樣一來才能得知對方的主力動向,以及沿途是否有設伏,才不至於打遭遇戰,被動戰。
所以放到古代,“探馬”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充任的。甚至為了考察佈置戰場,有些主帥親自以身涉險,充當探馬的,所以可見探馬這個職業不算過於危險。
北宋和西夏打仗的時候,巔峰時期,李元昊就經常深入宋夏邊境這麼幹,所以他能不贏麼?而且李元昊打扮奇特,特別搶眼。所以有人說為什麼不一箭撂倒他,改寫歷史?
所以除非重兵防守嚴密,暗中神射手隨時拉弓待射,那算探馬倒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你想抓探馬是抓不到的。
另外探馬和間諜還不太一樣,探馬一般外圍接觸,只偵查大部隊動向,而不太涉及對方具體戰略情報。所以只要戰場上看到探馬,實際上資訊對雙方都是均等的,所以射殺了意義不大。
有的時候,兵不厭詐,為了迷惑對方,使對方相信自己想要展示的兵力,還故意讓探馬來打探自己虛實。明明帶了10萬大軍,都埋伏起來了,弄個幾千老弱病殘高個軍營。這訊息由對方探馬抱回去,敵人才更容易上鉤。
-
4 # 薩沙
這是因為,古往今來的偵察部隊,都沒有這麼傻。
作為偵察部隊,首要是要保護自己,其次才是偵查到情報。
所以,探馬往往是精銳的輕騎兵,騎著速度很快的馬匹,騎兵也是輕裝,僅有弓箭和佩刀之內,不穿重型鎧甲。
這些探馬非常警惕,一旦發現敵人發現自己,立即第一時間逃走。
由於探馬速度很快,只要先一步逃走,敵人的騎兵肯定是追不上的。
而弓箭直射距離也就幾十米,想要將探馬射死很難。
另外,探馬通常很狡猾,在接近敵人時,往往會下馬步行,以減少暴露的可能性。
而在千軍萬馬的戰場,即便營地附近偶爾有人走動,也不是什麼稀奇事,很少有人會關注。
這些探馬徒步以後,可以利用地形地貌掩護自己,最大程度不讓敵人發現。
想要發現和抓住他們,難度很大。
最後,一些探馬乾脆偽裝成普通的平民,並不做軍人打扮。所以,不要說不會被抓住,就算別抓你也不能確定他們是不是敵人,很多會就地放掉。
其實,從古至今,探馬的作用非常大,是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
而能夠成為探馬的軍人,不但要有勇氣,更要有機智,這不是一個什麼人都能勝任的工作。
放在今天,他們就是偵察兵、特種兵。
-
5 # 古陶欣說
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除了持之以恆,還少不了關鍵位置上給其致命的一擊,偉大詩人杜甫在他的詩中有曾說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之後不少將領在打仗中都用上了這句話,在古時候戰場上少不了的就是弓箭手,他們要做的就像狙擊手一樣在後方對敵人進行攻擊,可他們一般都不會攻擊戰馬,不是說射人先射馬?為什麼不射馬呢?古時候的軍事武器還是十分的落後,戰士打仗僅僅只靠著一身武藝和僅有的冷兵器,在那個時候有馬有車就已經算是很厲害了。但凡有經驗的人都知道,若是對方有車、馬,想都不用想肯定是要先把這些車馬先摧毀了才對我方有優勢,可古人卻不是這樣做的。大家想必都在歷史影片中見到過,兩方交戰通常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鮮血染了沙場,活的人寥寥無幾,可馬卻都在,究竟是為什麼呢?理由有這麼三點。
第一,戰馬靈活,命中率很低。古人打仗前都會做足準備,不僅自己身穿甲冑經受殘酷的訓練,馬同樣也要穿甲冑受過訓練才能上沙場,甲冑表面上看著笨重,可防禦的效果卻十分的厲害,還能抵抗外來的攻擊,這對於戰場上的馬來說,無疑就是加了一道保護層。所以說那些在士兵後面的弓箭手不光距離遠,也很難傷害到這些馬。古代打仗時,弓箭手為什麼不射馬?真實原因有三點
第二,戰馬的生命力十分的強。說是生命力強還不如說是很難射死,這些上戰場前跟士兵受過訓練的馬比一般的馬厲害很多,身軀也大。在紀錄片中曾經有過,一隻Mustang被幾隻獅子追著圍捕最後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死去,尤其可見馬的生命力多麼的頑強。這樣一來,那些戰場上的馬能倖存到最後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有力氣射馬,還不如趁早打消這個念頭多射擊幾個士兵來的省事。
第三,身價很貴。古人眼裡的馬跟牛都是極為珍貴的物種,當時那個落後的時代裡,能有戰馬的軍隊就已經象徵著這支軍隊的地位了。每一場戰爭最後都提到一方勝利並取得對方的物資,憑藉物資的多少就能決定這個人的前程,取得的越多,升的官兒就越大。
射人不射馬就是這樣來的,不光是馬,馬車這個東西也很厲害。古人打仗的場地多半是挑在平原上,一方的弓箭手把敵方馬車上的士兵打死了那麼馬就沒了方向很有可能會亂了自己家的戰場。難道說就沒有人會直接射馬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只是弓箭手一般不射馬,大多是由那些近身搏鬥的士兵殺馬的,他們或是把馬腿砍了,或是想法子讓馬倒地,馬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傷害力了。
-
6 # 有話說的胖虎
先說結論,主要因為射不死啊!
探馬基本上都是騎兵,而且肯定是一支部隊裡面騎術最好,膽子最大,心最細,戰鬥能力最強的一批人。
古代行軍打仗的時候,都會提前派出探馬,探馬分成若干小隊,分散到大軍周圍,距離軍隊在一百里到十幾裡之間,他們人數不多,往往一伍一組,差不多5-8人左右,但是他們控制的範圍很廣,五人小隊控制十幾二十裡的範圍是常事,而且斥候之間也有編制,也會互相聯絡,從而使得很少的兵力就能監視很大範圍內敵人的動向。
往往任務不同,派出去的斥候數量不等,比如說監視敵人動向,就要派出最精銳的斥候,潛入距離大軍一百多裡甚至更遠的地方,必須要在自己能控制的最大範圍內,儘早的將敵人的位置和數量搞清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要打探敵人的裝備,主將,兵種配置,補給路線等等,這些斥候是最危險的,因為他們會進入到敵人斥候的活動範圍。
對付斥候從來都不是大隊軍馬乾的事情,因為那樣效率太低,對付敵人的斥候,就需要動用自己的斥候,所以在兩軍正式交戰之前,雙方的斥候就會多次爆發小規模的交火,誰的斥候厲害,誰就能壓縮對方的斥候活動範圍,保護自己的情報,探查敵人的情報。
宋遼兩國交戰的時候,遼國騎兵多,遼國的斥候是很厲害的遠攔子,宋軍的騎兵少,斥候也沒有遼國精銳,所以在情報戰上就非常吃虧,經常被壓著打,甚至被遠攔子跑到大營附近耀武揚威卻沒有辦法,很傷軍心士氣,宋軍弓弩很厲害,甚至還有神臂弩,你以為他們不想射遼國探馬?
不是不想射,是射不到啊!
前面說過,斥候是一支軍隊裡面最精銳的騎兵,他們聰明著呢!
他們知道你弓弩的射程,會遠遠的躲在你弓弩射程之外觀察你的情況,你一出兵他們就跑,人數少的話,他們還會回來打你,你不理他們他們就一直在旁邊吊著,你說煩不煩?
所以,一支正常的軍隊,很少被埋伏,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面的一聲炮響,兩側伏兵盡出,然後敵軍全軍覆滅的事情不是沒有,但是非常少,因為軍隊前面有斥候,斥候會很小心很仔細的探查路線的,除非是遇到像龐涓那樣輕敵冒進,急著趕路,急著追殺敵人,連斥候都來不及派的人,才會遭遇馬陵之戰的潰敗。
回覆列表
有射死探馬,或者活捉的。主要是那種“抵近偵察”的。
李世民還是誰,親自做探馬,也差點很驚險被捉。
發現了,肯定要射殺,要捉住,問題是,有時候,發現不了。
探馬第一條,就是不暴露自己。
探馬不可能敲鑼打鼓告訴你,他在哪。
大晚上的人家也不可能打個火把。
探馬第二條,跑的快,他騎著馬,跑的快。
當然,也有抵近偵察,不方便帶馬,把馬拴在遠處,而下馬步行偵察的。
這時候,探馬會偽裝成商人、遊僧、乞丐,或者當地普通百姓,總之常在當地出沒的非常普通的人,一滴水怎樣不幹涸?就是把他放到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里。因此你根本就感覺不到探馬的存在,探馬不會在臉上寫上探馬兩個字。也絕不會傻到穿著軍服就過去查探的,他甚至穿的是你方小兵的衣服。
探馬第三條,人海戰術。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即使捉住一兩個“敵方奸細”,也無濟於事,因為探馬太多,而且分散,你不可能把主要精力用在捉探馬上。
你主要精力是應付敵軍主力。
反偵察會有人,但所謂明槍一朵,暗箭難防,偵察處至少一個連的兵力,他們無孔不入,善於偽裝,防不勝防。
所以,沒辦法完全消滅敵方所有的探馬。
殺一個,人家會再派一個。
就像玩帝國時代,有時候急於發展,根本來不及殺對方斥侯,除非他大搖大擺跑到我家大本營下面,召集農民射死。然後農民繼續幹活。
否則我真來不及理會他。
補,還有更厲害的,不殺,也不關,而是策反敵軍情報人員的:
根據歷史的記載,在李允駐守雄州的時候,宋軍抓到了一個攜帶著情報的間諜,這個間諜正準備出境,當宋軍把這個間諜帶到李允面前的時候,李允非常熱情的招待了他,而沒有下令殺了他,這個行為讓這個間諜非常感動,當時就承認自己可是燕京的大王派來刺探情報的,他拿出了他刺探到的宋軍情報。但說李允看到情報之後,哈哈大笑的說:你刺探的情報有一個不對。然後就讓主管錢糧、兵馬的官員把正確的情報給了他,並且還下令放了這個間諜,讓很多的將士都感到非常的不解。但是幾天以後,這個間諜又回到了宋軍的軍營,說自己要投降宋營,還把遼國的兵馬分佈和糧草數量這個情報給了李允,這時候將軍們才知道,李允就是用這個辦法成功策反了對方的間諜。對於這件事,你們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