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demon路西法

    地臺   platform   大陸上自形成以後未再遭受強烈褶皺的穩定地區。曾稱陸臺。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臺學說中,地臺是與地槽相對應的地殼穩定構造單元,以含有未變質的沉積蓋層區別於地盾。 編輯本段結構   地臺具有雙層結構,即由基底和蓋層構成。基底由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的巨厚已變質的沉積岩系與火山岩組成,構造複雜,一般遭受過較強的區域變質作用。基底岩石建造序列屬地槽型。蓋層由震旦紀或寒武紀以來的沉積岩系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過1000~2000米,未經受區域變質作用。其沉積物組成地臺型建造序列。蓋層與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觸。 編輯本段特徵   地臺的主要特徵有:①形態上呈等軸狀,面積一般超過數十萬平方千米,地貌反差小。②沉積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選良好的淺海或陸相地層組成,厚度不大但分佈廣泛,地層成席狀體,對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岩建造、粘土鐵質建造、碳酸鹽建造等。③岩漿活動微弱,以大面積的陸相溢流玄武岩為特徵。④構造變形弱,多發育短軸背斜和盆地;⑤盛產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積礦產。 編輯本段內部單元劃分   地臺內部按沉積蓋層的發育及變形情況可劃分出 3種次級構造單元:臺背斜,是地臺上的相對隆起區,蓋層厚度小;臺向斜,是地臺上相對坳陷區,蓋層厚度大;臺褶帶,是地臺上構造性質相對最活動的帶,地層厚度大,其中並可出現線狀褶皺和斷裂。   按照褶皺基底的形成時代,地臺可劃分為古老地臺和年輕地臺兩類,前者指地臺的基底在前寒武紀時已經形成。但是由於年輕地臺基底形成時代晚,蓋層相對不發育,有些甚至還未出現蓋層(如喜馬拉雅),在中國稱之為褶皺帶,地臺這一術語只用於古老地臺。   地槽地臺學說認為地殼的演化規律是由活動轉化為穩定,世界各地的地槽不斷回返成為地臺就體現了這種演化。但是中國的許多地臺在古生代的穩定階段以後,中、新生代期間重又活化。地臺活化、地窪學說等理論就是試圖解釋這些現象的。 編輯本段關於房屋裝修   地臺是釘在地面做起來的一塊臺體。榻、幾、案、床、炕甚至蒲團也可以看做是地臺。室內設計的地臺一般都在20釐米之內,實木、實材、布藝、藤、竹子、葦蓆、玻璃等都可以製作。目前,地臺大多采用木龍骨、輕體磚和輕鋼龍骨搭建。 床作為地臺 在室內空間需要確立明顯不同的風格,而其他立體化的隔斷如玻璃隔斷、布簾隔斷、牆體隔斷等不適合的情況下就可以考慮興建地臺。如在一個大空間中,想分隔成3個區域,採用布簾等區分方式可能會導致光線暗淡時,就可考慮興建地臺,將部分割槽域中間墊高,達到分隔空間的目的。“相比其他的隔斷方式,地臺造價低,不破壞空間的通暢性,且不影響採光,很容易使空間的主副獲得強調。”   地臺的形式則因房間和位置而定,可出現在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此外,地臺可以是各種幾何圖案,方的、圓的、一層、兩層、三層等,形式自由,組合多樣。除分隔空間外,地臺還具有儲物功能。 編輯本段應用廣泛營造氛圍   地臺的第一作用是區分空間。在客廳和餐廳一體的空間中,如果起一個地臺,可以從尺寸、高低、形式上對客廳和餐廳進行劃分。而在一個沒有陽臺的落地窗客廳中,如果做一個地臺,既可以在地臺上休息,還可以晾曬衣物,營造一個休閒的角落,與客廳的風格有明顯區分。   最重要的是地臺可以因勢利導,營造氛圍。如茶室、書房、棋房等,使用地臺可從視覺上很好地營造出相應的性質和氛圍。地臺還可以免受潮,對水汽起阻擋作用。在潮氣很重的水泥地做一個地臺,有利於身體健康。但由於地面不平,地臺對老人和小孩存在潛在傷害,而且相比其他隔斷,地臺的空間分割力度不是特別強烈。 編輯本段實用為本注意細節   興建地臺不能光看效果,而要考慮實用功能,注意目的性。業之峰精品設計師孫蕾認為,地臺大多數時候還是用於喝茶、休閒等娛樂場所,居室內要慎用。“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小孩,難免會發生磕碰,對他們造成傷害。而地臺對接中很容易出現衛生死角,難以清掃乾淨。”   董迎春也認為,在確定地臺的存在很有必要後,地臺設計要十分注意細節。“防止衛生死角的出現、對接地帶進行綠化、鵝卵石或者燈帶的處理都需要設計師精心佈置。”設計中很重要的原則是要以人的使用、安全和舒適為本。首先是佈局要合理,符合人性化設計,並且使用要方便。如上地臺的空間不能太過狹窄,並要做好防滑和地臺邊緣位置的安全防護。可在竹子、石材等材質的地臺蒙一層布或毯子等布藝材料,起到防滑的作用。另外,還可在地臺的邊緣放上綠色植物、樓梯或者欄杆對邊緣進行遮擋,防止摔倒等情況。 另外,地臺尺寸不能太高。董迎春認為,如果家中有老人,地臺高度一般不能超過16釐米,一般在15釐米以內。如果地臺過高,可以考慮兩級臺階。而一個綜合空間內不要出現多個地臺。“如果地臺過多,不僅業主走路和居家生活比較麻煩,而且很容易讓人產生厭倦感,並會撕裂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時期孟子和荀子怎麼繼承並發展孔子學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