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旺昊曇

    1、孟子認為實行仁政,必須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國家的三件寶物。在此基礎上,孟子又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這是在孔子學說的基礎上對孔子“仁”的思想的補充。

    2、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執行的規律。人們應該尊重規律,順應規律。人也可以利用規律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孟子和荀子都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但又有不同。孟子繼續發揚孔子的“仁”,進而發展成為“仁政”,提出“民本”思想繼而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鼎鼎尺刮侔鈣躊水穿驚君為輕”。而荀子雖然也是儒家代表但又提出新的觀點而自成一派,荀子提出“性本惡”與孟子的“性本善”大相徑庭,他還運用樸素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觀點提出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不應違背自然規律,反對天命鬼神說,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

  • 2 # 明理致用

    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學說的主要成就體現在道德和政治方面:

    道德方面,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仁體現了人道精神,禮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主要是子貢、荀子和孟子的功勞。但是孟子和荀子他們的著眼點不同,孟子講性善,著眼於德化,荀子講性惡,是致力於禮法。

    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透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孟子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因而順應他的發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荀子希望藉助聖人的教化,轉變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認為聖人更重要的作用在於他能夠“使天下皆出於治”,這就是儒家的外王學。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孔子、孟子、荀子並不是完全站到一個角度認識並分析問題的,但他們的中心思想基礎是君權至上。服務於政權,這是符合統治階級要求的。

  • 3 # 國內ERP專題

    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

    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由孟子的繼承和發展而變得更豐富,更系統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苑囿裡,終於長成了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孟子及其弟子整理形成《孟子》。《孟子》作為中國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而又有較大發展。他的“仁”主要體現在政治上,主張透過施行“仁政”去統一天下。孟子認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無敵於天下。這種主張在當時未能行得通,但卻為後世有為的統治者提供了治國的基本方略,因此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統治者多為人民的生存條件著想,對殘害百姓的君王,他痛加指斥,認為可廢可弒。這曠古未有的議論,更鮮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是閃現於中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道強光。孟子不但講“仁”,也強調“義”。“義”的本意是行為合理適宜。孟子把“義”作為人的行為選擇的最高標準。利義相比,應輕利取義;生死關頭,也要捨生取義。“義”的內涵各時代當然有所不同,但義利選擇問題,永遠存在。因此孟子的義利觀影響深遠,對我們民族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性善”、“性惡”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孟子是“性善”論者。他說:“人性之善也,人皆有之;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他把“性善”具體闡述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四心”,認為對應這“四心”的仁義禮智不是外加的,而是“我固有之”的,但他又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即要自覺地向自身內心去追求,才能得到。這就是“反求諸己”,是宋明心性之學的先導。其實,人之初無所謂性善性惡,在長大的過程中,由於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作用,才有了向善向惡的變化。性善雖是孟子的理論預設,但他在分析人的實際道德狀況時也很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

    荀子的思想

    荀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楚、燕、韓、趙、魏、齊、秦七國爭雄最激烈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趨向深化進而進入高階階段急遽變革的動盪時代。

    荀子對儒學做出了創造性的發展,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他關於宇宙自然、人性、禮制、名實關係的學說,這一學說構成了荀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它是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反映出這一時期儒家學說的特點。

    表現在他對宇宙自然所持的觀點方面。先秦時期的哲學領域,儒家將“天”視作有意志、有精神的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而人的命運由上天決定。孔子和孟子所持的觀點相同,都贊同“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荀子在對這種“天人合一”的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尖銳批判的基礎上,吸收了道家天道自然的宇宙觀,但同時摒棄了老、莊消極無為的思想,大膽地提出了“明於天人之分”(《天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在荀子看來,天是無意志無目的的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執行規律,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的治亂和國家的興亡與天沒有關係,是由政治造成的。所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號,他指出,人們只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去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就可以改造並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荀子的這種“人定勝天”的光輝命題在中國思想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 4 # 山堅海闊

    孟子的發展脫離了孔子的孝。父子君臣,父再壞也是不能反的。孟子要對獨夫民賊人人得而誅之,這也是後世帝王拋棄孟子的原因。孟子在虛偽上超過孔子。比如說“民貴君輕”,在禮的環境下,民首先要跪,跪了你如何貴呢?邏輯上不通。還有“浩然之氣”在春秋無義戰下,孟子只敢在家養氣,出去用一次浩然之氣小命就沒了,他可不像墨家的豪氣,他們豁命阻止戰爭。

    荀子,有個說法是儒家叛徒,也有說是儒家左派。荀子入秦感嘆秦國無儒之美政,出秦之後教出了三個法家,李斯,韓非子還有一個在漢朝為宰相。這三人都是指著儒家鼻子罵的人物。如果說荀子是儒家,那麼就是在糾正孔子的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nova4和oppo a11x哪個手機價效比更高?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