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原野小草yu
-
2 # 漫思心理
首先這種觀點我認為是片面的,不正確的。
人類進入老年期後在生理、心理方面是會有一些變化或退化。
老年人在感知覺方面的減退:視覺靈敏度下降、聽覺減弱、味覺、嗅覺、觸覺遲鈍。
老年人記憶力減退,老年人愛忘事,記憶力大不如前。
老年人智力方面會有一定的減退。但是老年人智力減退並非是完全隨年齡增長而減退,有些還會有所增長。智力屬於綜合的心理特徵,由很多因素構成。很多老人在老年期智力都保持得很好,沒有很明顯的衰退。
老年人在人格特徵方面也會體現一些變化:
1.會有不安全感。老年人不安全感主要來自身體健康和經濟保障兩個方面。
2.孤獨感。老年人孤獨感比較普遍,主要來自對退休生活的不適應所致。群眾失落感和資訊缺乏的不適應,老年人渴望追求天倫之樂,良好的家庭關係是他們的精神寄託。子女由於種種原因忽略了對他們的關心,很少與他們溝通,老年人會更加體驗到孤獨。
3.適應性差。老年人喜歡在習慣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不容易適應新的環境,對意外事件的應變性也較差。
4.拘泥刻板並趨於保守。研究表明人到50歲以後刻板性就逐漸增強。老年人經驗豐富,也注重自己的經驗,並希望子女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對由此而引發的矛盾不易理解,從而喋喋不休,愛發牢騷。
5.喜歡回憶往事。老年人心理特徵逐漸表現出由主動向被動,由外部世界向內部世界轉變。因此很容易回憶往事,遇到事情也容易聯想到往事。越是高齡,這種回憶往事的趨勢越明顯。
老年人雖然要面臨上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變化,但是老年人如果懂得適當調整自己以適應老化所帶來的改變,是能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晚年。
首先,要做好老年期退行性變化和對老年生活的心理準備。懂得這是人生歷程中自然的變化,要坦然面對的勇氣,做好邁向新的人生階段的準備,以適應新的老年生活。
其二,做好社會角色和活動的積極轉變。老年人應積極安排自己新的退休生活,積極主動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培養興趣愛好,讓自己生活豐富多彩。老年人應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腦力活動,如郊遊、打太極、跳舞等,生活充實、情緒樂觀,有利於老年人克服衰老感、空虛感,以延緩和推遲衰老。
其三,體現老年人價值,維護自我尊嚴。人的一生從小到老都體現自我生活價值,老年人畢生精力積累了智慧和經驗。畢生心理發展觀認為,人的心理發展貫穿一生,特殊智力學說主張進入老年期後晶態智力還保持相對穩定,並隨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而呈上升趨勢,老年人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專業、社會活動、家庭生活中都要有意識的、積極的選擇並確立發揮智慧和能力的生長點,盡最大努力體現生活價值。堅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可能就不要輕言放棄。
其四,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老年人夫妻關係最密切,老來伴是兒女所不能替代的。一項離退休老人填寫問卷,其中“家庭”一項有四個條件,這四個條件主要內容為:
一、子女關心體貼老人,主動幫助父母做事情。
二、經常與老人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睦相處。
三、子女為人正派,有上進心,努力工作,不讓老人操心。
四、夫妻關係和睦,互敬互愛,感情上相互依戀,生活上相互照顧。
其五、深化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是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常有孤獨感、遇到煩惱需要有談心的物件,談心物件主要包括親人、老朋友、老同事、鄰居。透過交流獲得精神安慰和體驗親情友情的滿足感。
其六,避免逃避式的適應方式。
研究者把老年人適應老年生活的模式劃分為五種型別,即成熟型、安樂型、防禦型、憤怒型、自怨自艾型。
有些老人面對年老各種條件的喪失,感到無能為力、難以應付、便採取消極逃避發方式,比如自我孤立、焦慮煩躁、酗酒、服用藥物以麻痺自己甚至自殺等。
為轉移逃避方式,可以選擇一些適宜的活動來排除焦慮、苦惱和恐懼。如果回憶往事遭遇“心結”,或者面對難以解開的糾葛而不能自拔,千萬不要自我封閉,自己嘗受痛苦煎熬,一定要積極尋求朋友幫助和心理援助,以獲得化解,從而在心理上能“豁然開朗”。
所以,面對衰老並不可怕,一定要調整好心態,努力提高老年生活質量,提高健康壽命,以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
-
3 # 心理專家劉愛民
精神和心理疾病跟個體隨年齡而變化的生理功能、社會責任等存在關係。人在兒童期,由於機體精神發育和心理活動處於未成熟階段的幼稚情感和原始行為時期,不能適應環境,對各種心理刺激過於敏感,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障礙。故兒童期容易出現精神發育遲滯;到了青春期,機體逐漸發育成熟,內分泌系統機能顯著變化,神經系統處於不穩定階段,情緒易波動,情感較脆弱,受外界應激因素的影響較大,容易出現神經衰弱、強迫症、癔症等反應性精神心理疾病,青春期易多發情感性精神障礙(躁狂症、抑鬱症、雙相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進入中年期後,個體的腦力和體力最充沛,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最重大,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可能會引起妄想觀念、情感障礙等精神疾患。進入更年期,內分泌功能衰退,遇到精神刺激容易導致抑鬱或偏執狀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某些型別的器質性精神病(如腦萎縮)等。在老年期,個體由於生理功能處於衰退或老化階段,遇到心理應激事件會出現易激動、敏感多疑、傷感、焦慮、抑鬱等症狀。老年人常出現身體器質性疾病,容易發生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腦退行性病變而引發的精神性疾病。
精神和心理疾病跟個體的成長經歷關係更大。個體早年的創傷性經歷(缺乏母親的照護、父母管教嚴厲、家庭貧寒遭人歧視等等)會成為心結留在潛意識中,內容相似的心結會聚整合一組,成為情結,情結是心理能量的鬱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可能會重複體驗類似的創傷性經歷,早先的情結還沒有解開,新的經歷又加深了舊有的情結,情緒的鬱結和心理能量的鬱結時間長了就會引起我們認知、情緒和行為的異常,出現心理障礙,精神或心理疾病的症狀就表現出來了。
回覆列表
人的衰老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儘量去尋找快樂,忘記不幸,忘記年齡,注意健康,健康快樂疾病不會找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