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考慮
-
2 # 蟻史為諫
歷史總是抒寫英雄的,在大多數的歷史記載中都是描述著統治階級或是統治者生活狀態,而對於平民基本很少描述。
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後人發掘的文物(無論是墓葬或是歷史著作)多是統治階級遺留的財產;貧民即不會在著作中留下姓名也不會在墓葬中留下有價值的文物。
但是我們可以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權力變化以及政治改革中窺見一斑。一,陳勝吳廣起義時有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春秋初期的真實寫照。商周時期,天下的權力都集中在少數的人手裡。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前期分封了70多個諸侯有50多個是姓“姬”的自己人。
統治階級不只是王位繼承,諸侯繼承、士大夫的官位也是繼承的。
春秋初期鄭國(鄭莊公)作為第一“吃螃蟹”的人,他們家的爵位是“伯爵”在周朝中擔任的崗位是左卿士;在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想要找人取代他的官位還鬧出了很大的矛盾(那是諸侯第一次挑戰周天子的權威)。
這一階段的平民百姓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他們或許是統治階級的奴隸、或許是為統治階級打工的農民(受統治階級保護),或者是在城外自給自足的“野人”(不受保護的自由人)。
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諸侯兼併戰爭加聚、權力下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平民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學習的機會。春秋時期平民是沒有學習機會的,學習是貴族才有的待遇。到了春秋中後期,出現了很多傳播思想的有識之士,他們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統治階級採納、他們開始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其中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教學沒有偏見;無論富貴或貧窮只要想學習,提著兩塊臘肉就可以來上課。於是孔子成為了聖人!
這一時期統治階級在變化,諸侯的權力開始下行到士大夫甚至是士大夫的管家;一部分人透過世代的努力開始有機會改變命運。
三,真正改變平民命運以及生活狀態的是各國的變法。戰國初期三家分晉。魏國之所以成為最強的諸侯是因為李悝的變法,吳起的軍事改革。他們提高了平民的待遇,他們給予了平民“升職加薪”的機會。
這一時期統治階級需要增強國家的實力來應對複雜的國際形式,於是推出各種惠民政策來調動平民的積極性;這一時期平民的生活狀態得到很大改善。
再後來商鞅帶著李悝的改革思想來到秦國,從商鞅推行的政策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平民有機會透過殺敵來改變命運。
-
3 # 出於幽谷
根據《呂氏春秋》、《史記》等史籍的記載來看,其生活狀態大致如下。
第一,經常面臨戰爭的摧殘。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國與國之間大國和小國之間,大國與大國之間等,經常發生戰爭。如七雄爭霸爭奪霸主地位,無論大戰還是小戰,都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難以言述的苦難,許多都是滅頂之災。所以,老百姓經常在戰爭戰火朝不保夕,生命微淺,苟延殘喘。如,春秋齊魯兩國發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之戰,終以魯國戰勝而結束;又如吳越爭霸,先是吳國戰勝越國,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登上霸主地位;又如《孫臏兵法》作者孫臏,運謀桂陵之戰,生擒龐涓,齊勝魏敗等。在勝者彈冠相慶之時,誠如元張養浩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二,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前所述,春秋戰國因為戰爭等,貨物、糧食等自然匱乏。所以各國、各地有許多平民百姓為了生存,什麼活都幹。其中,就有從事貨物、糧食、工具等貿易的。許多人根據行情變化,在低價時收進貨物,別人高價收取貨物時,就將其出售,低買高賣,賺取差價,或囤積貨物,投機謀利。如,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滅吳國後,就遠走齊國,成為一個普通百姓,依靠經商,過著平民生活。當然,並非所有從事商業貿易的百姓甘心平民生活,當個地主了此其生。像呂不韋,雖小小商人,一個普通百姓,卻理想遠大,從經商貿易,到經營子楚,最後成為秦的國相,終為秦始皇的二爹。這雖屬個案,卻反映了春秋戰國百姓生活狀況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側影。
第三,更多的忙於銇耜農耕。在戰國的末年,據史籍記載,在每年的孟春,國王帶著三公九卿到其籍田示範種地後,全國的老百姓開始按此整理田地,準備春播。之後,各地百姓都整理耕地疆界,端正田間小路;仲春,百姓整理門戶,祭祀先祖、土神等。百姓的房事生活也有記載,“凡事不警戒房中之事,在響雷時交合的,生下的孩子,必有先天殘疾,而自己也必有兇險和災禍”。這雖搞笑,卻從側面告訴我們,戰國末年平民百姓男女苟合之事的一個花絮;季春,百姓準備種桑養蠶,使公牛公馬與母牛母馬在放牧中交配,繁衍後代馬駒牛犢;孟夏時節,與國王三公九卿聽著樂師合禮的音樂,喝著釀造的美酒等不同,老百姓都在田地田野揮汗如雨,忙於勞作,收割小麥,不失農時,努力耕種。等等。
第四,風俗各異,生活狀態亦不同。燕趙之地,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既不能耕種,也不利於商業貿易。百姓體格健壯,民風強悍,好勇鬥狠,不肯安寧。如中山土地貧瘠,人口稠密 ,百姓性情急躁,靠投機取巧,遊戲賭博謀生。男人有些搶劫財物、偷掘墳墓、私鑄錢幣;女人愛談論琴瑟等樂器,走路墊著腳,認為這樣很優美,以此生活狀態,遊走於列國;而魯是小國,人口又少,百姓生活簡樸吝嗇,害怕犯罪,遠離邪惡。在國國爭霸中,魯漸衰式微,百姓生活狀態也發生了變化,更多的人熱衷經商,追逐財利;地廣人稀的楚越,百姓生活的狀態各異,如西楚的百姓生活風俗,勇悍輕率,相處之交流中,容易發怒,許多人秉性刻薄。楚故都郢地,即江陵 ,漁鹽較發達,許多人從事運輸貿易,百姓的生活清廉卻為人刻薄,但重信譽,以信守諾言為榮,可能與經商貿易有關吧。等等。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一位詩夫感嘆當時百姓生活困苦, 題了詩。 全詩的意思是: 成君的雁兒在空中飛行, 它們的兩隻翅膀發出沙沙聲音。 那個人走出門, 到郊外去做牛馬賣命。 我們都是受苦難的人, 可憐的是既老又無親。 鴻雁兒雙雙飛去,了同矣集在湖沼裡。 那個人去築牆, 百丈牆身都已築起; 他吃盡了辛苦, 何處是他安身的地方呢? 雁兒們已經飛去了, 他們在空中發出聲聲的叫啼, 明白我們的人,說我們是勞苦的; 只有那些糊塗蟲, 還覺得我們不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