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41264816021
-
2 # 使用者1820685562415
就當時歷史背景而言,老翁是一個心中無國,沒有責任心的逃兵,石壕吏是一名連老人都不放過的狗官兵,這些都是對杜甫思想的偏激和片面,我們從歷史背景和法律上來分析人物形象並不矛盾,正是體現出杜甫愛國愛民的詩人,只是利用這兩個方面的矛盾心理來用客觀的形式表達,在《石壕吏》中高度集中體現出了杜甫的主觀思想和態度,也具有典型的意義,如能真正理解詩中的主旨思想,就能輕鬆對“三吏”與“三別”詩作的評論和主旨,能深入瞭解到作者的主觀思想。
《石壕吏》詩講述的是唐代實行府兵制時的情景,唐朝在執行府兵制時仍然對兵的要求沒有改變,成丁就為兵,而我們所說的“丁”就是指的二十一歲以上為丁,而且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對兵的年齡規定就是,只要達到了二十一歲以上就是兵,而且從開始到老,這裡的“老”就是指六十歲年紀。如遇非常時期,缺少壯丁和兵時,他們就會從中男選擇,“中男”就是十八歲以上的人,甚至會選到老婦和老翁,這就出現了《石壕吏》中的老翁,以表達出唐朝時期軍事緊急而急需要丁兵等人。而另一則《兵志》上又說到這種府兵制的優點就是,沒有戰事和軍事時,就可以在家勞作或耕耘為農。《石壕吏》中的老翁正是一個兵,詩中描述老翁與老婦長子初得子,正當哺乳時期,從而得知長子年紀在三十左右,從而推斷老翁與老婦年紀應該是在五十左右的,就還算是兵,所以就應當要服兵役的義務,而他卻在官兵點兵時逃避兵役,《石壕吏》中以逾牆走來描寫老翁,從而揭示老翁對國家的社稷並無責任心。關於石壕吏這個人物,他正是官府中人,也正是去捉拿老翁的官兵,他也是收到了符契才去捉老翁為兵,而上述中我們也得知老翁確實是在徵兵行列中,石壕吏只是完成公務,是一名執行者。杜甫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正是郭子儀退敗被迫逃到洛陽,此時的洛陽已然快成了空城,國家危難之時,急需大量的兵力和人力,當時的杜甫也正趕往洛陽的路上,因此才有了《石壕吏》等反應徵兵的詩,而之後也有《新安吏》和《新婚別》等,都是反映徵兵的情況,正是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中男都成為了兵,那還未成老丁的老者入兵也不是不可行,並不能單單怪罪到石壕吏的身上。詩中描述到石壕吏為了完成人物而夜裡捉人,這也體現出了許多人在國家危難之時紛紛逃避,使得石壕吏等只能在夜裡等待,搞突然襲擊,他們只側面看到石壕吏“毒辣”的一面,沒有結合歷史背景和了解實際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