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8764213303
-
2 # 何老蔡
為什麼那麼多人讀大學文學系卻稀有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乃至成為優秀的作家?這和你的問題類似,甚至還有許多集合的因素。
這是一個高度職業化的時代,職業分工提高了社會效益,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就拿中文系的人來說,他們更多的是把文字當作工具,就業方向無非就是事業單位的文秘,各種文化組織的編輯,以及記者。其中,記者還稍微好一點,至少他們是透過對文字的敏感度去丈量社會的千奇百怪。也有少部分的是以文字為載體,透過內心的相關標準去衡量甚至共情於人間百態。
而作為一個作家,他需要什麼呢?
第一位的,當然是以內心的感官經驗和意識邏輯去體察社會所有美好與骯髒的具體與聯絡。可商業單位需要嗎?普通的吃瓜群眾又真正需要嗎?這是兩個大大問題。
我們的社會還缺乏文化的機制,文化的基礎,以及文化的氛圍。
此話怎講,社會發展極不均衡,老一輩很多還處在百年前的農耕意識形態裡,新一輩呢又幾乎被颶風碎片似被資訊大爆炸所席捲,本質上都是迷茫。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崗位優劣的巨大差異,讓整個社會都處於高度緊張、防備和惡性競爭的狀態。
所以,很多人看什麼人文著作,沒有真摯的情感,沒有拋開利益與得失的心態,沒有認真體察各階層的痛楚與歡愉,能有憐憫之心?
那不過是焦灼、緊張和虛偽空間裡的內心較量罷了。
-
3 # 風雅宋
無論中國外國,最初掌握知識文化的人,多半是當時的精英。他們是社會精英,更是文化精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他們是人間道義的承擔者,世人言行的師範。很多文化精英以此自期,他人也以之相許。
可是,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精英都能言行一致,都能承擔道義。學習和傳承知識文化的讀書人,更是如此。他們中的大多數高自期許,以仁義道德自我標榜,可未必經得起考驗,比如,他們並不像聖賢們教導和世人期待的那樣,同情弱者。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是複雜的、多面的,縱然文化精英、國家棟梁,未必事事盡如人意。世間苦難重重,如果讀書人一心同情人們的苦難,空發感慨,徒自垂淚,非但於事無補,於人無益,還可能丟掉本業,影響自己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書人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關切,不可能像傳說中的佛陀和耶穌等人那樣,世間種種盡入其心。
【圖:蘇東坡,他主張文章當“有補於世”,對現實有所助益。蘇軾繼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為官甚至貶謫遐荒之時,都不忘為百姓謀福利】
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相關。”魯迅所生活的晚清民國,依舊有
千千萬萬人遭遇苦難,坎坷終身,甚至死於非命,魯迅不大可能同情到每一個人。但不能因此認為,魯迅不是好人,不是民族脊樑,不是同情弱者的良心文人!
其次,讀書亦如其他行業,都有害群之馬,劣殘次品。無論哪個行業領域,精英都是少數。熱愛人文經典的人,更容易成為良品,開發良知,成為人類良心的守護者。可是,良心的大小強弱,跟知識文化並不必然聯絡。否則,世間就沒有高智商、高學歷的犯罪了。
【圖:孟子。他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良心問題的思考,他的民本思想,對中華文化,對華人的精神產生巨大而積極的影響。】
自私自利之徒,行行都有,自掃門前雪,不管鄰家瓦上霜的讀書人,亦不在少數。
第三,有些讀書人,並非因為熱愛道義而讀書,他們不能承擔道義也就十分正常了。有些人為了光耀門楣,自家富貴而讀書;有人為了撩妹,追求聲色而讀書;有人則純粹是為了找份好工作,過好自己的小日子而讀書了……求仁得仁,求利得利。這些人從未熱心道義,怎麼可能一直堅守人間的道義呢?
【圖: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的名言,他的人格精神,對中國文化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他可能是孟子之後,對文人道義精神影響最大的人物了。】
第四,如果讀書人自顧不暇,就難以維護人間道義,同情弱者的苦難了。當讀書人沉淪社會底層,一樣作為被壓迫、被奴役的物件,他們自身難保,就很難站出來同情弱者,主持公道了。不站出來,未必就一定是冷漠無情。
第五,同情弱者的方式有許多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同情,默默支援亦是同情。所謂良心良知,首先是一種內在的覺悟,其次才外顯的言語行動。從思想覺悟走到言語行動,當然是非常理想、值得讚揚的,然而,未到行動階段的,依舊是良知良心,只是還有些進步空間而已了。
同情不一定,都要形之言語,默默在背後在努力,促進現實的改善,都是同情,都是行善。
【圖:王陽明。他對良知的闡發,非常深刻,如能夠恪守奉行,想必一定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題主所言的良知首先是覺悟,其次是言行,只是陽明先生觀點的部分,而且不應該侷限於此。因陽明先生的良知學說,具有超越性,實行起來不甚容易,故而題主先申明初級階段,而未繼續往上演說了。強烈建議大家讀讀他的《傳習錄》!】
有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忍住一時的義憤,思索長治久安之策,則是更值得尊敬的善。
只是,不能一直停留在思想覺悟層面,不能以尋找長遠之道為由,再三拒絕行善,拒絕承擔道義責任。
最後,作為文化傳統承續者的讀書人,身上的道義責任要比普通人重一些,應該高標準要求自己。在不斷提升自身涵養的同時,盡力提高自己改善現實的能力,當然,對文化人而言,思想和文藝是最佳的武器。
而其他行業的人們,在對文化人提出高要求的同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更不能以讀書少而推卸道義責任。畢竟良心和良知,與讀書多寡,沒有必然聯絡!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回覆列表
能憐憫人不在呼讀書多少,有的人沒有什麼文化卻能善解人意,有的人雖然讀書很多卻沒有憐憫之心。能憐憫人的人,首先他要懂得許多別人不懂的事情,還要有一棵善良的心,要有生活經歷和聰明。不然就不會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