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默者沐子

    海豐縣鬧元宵的習俗,有文字記載的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8),白太爺鑑於全縣度過嚴重的饑荒,糧食開始豐收。是年又出現海豐科舉史的輝煌年代,洪晨孚省考高中解元,洪晨紱、陳天銓、彭熾中舉人。故令城門徹夜大開,大鬧元宵。白章率幕僚步出縣署,到街坊上觀賞花燈,與民同樂。又據《粵東筆記》:“海豐之俗,元夕於江干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為女兆。”記載了元宵夜海城群眾在龍津河上游放置燈盞,隨流漂下,然後在下游龍舌埔至龍山一帶岸邊等待燈盞浮近,競相拾取的習俗。此種盛況,使路過海城的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頗為感觸,題詩云:“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海豐各鎮鬧元宵的時間不一,有從正月十一日開燈至十八日完燈,有從正月十二日開燈至十六日完燈。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從十三夜起,各家各戶置辦豐盛菜餚祭拜祖宗,然後閤家聚吃元宵酒,或互相請吃菜茶、菜粿等。

    海豐鬧元宵的方式有:一、懸燈結彩。全縣各地祠堂廟宇懸掛元宵燈,有的更搭起燈棚,懸掛大型精緻的鰲山燈,展現各種用泥塑或紙紮的“公仔”,佈置成《桃花過渡》、《唐僧取經》等戲劇場景。燈火生風,帶動“公仔”旋轉過場,唯妙唯肖,煞為好看。各戶懸燈分多種,當年生男孩的懸掛的大花燈稱“男孫”燈,當年新婚懸掛的紗燈稱“新婚”燈。兒童則滿街奔跑揮舞著各式古燈、提燈等。火樹銀花,蔚為壯觀!二、在海城高田南門湖畔及公平鹽街口,青年男女邊盪鞦韆邊對歌,唱著十二月歌、百魚名、百鳥名等,或臨時自編自唱,多為歌頌太平,喜慶豐收或表達男女戀情等。圍觀之人,有的附和著曲子,有的等待著輪流打鞦韆,通宵達旦,盡情歡樂。三、搶炮頭。梅隴習俗有人在高臺點燃大鞭炮,臺下人們爭先恐後地搶拾,搶到頭炮的為最尊,全家慶幸。四、舉行燈謎活動。五、高擎火把。鹿境附近農村還時興高擎各式火把,在田野上競相追逐。六、舉行大型的提燈遊行活動。這是解放後比較流行的新型活動,由政府組織各個單位扮景遊行,龍騰獅舞,鼓樂喧天,使人們歎為觀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自己製作一個遙控開關電燈的電路,有什麼思路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