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道即人

    ::貨幣是交易的產物,交易起始物品交換,是等價交換。是人們衡量交換物品價值考量的結果。但此時人們除自產自消費外,有一定剩餘,不過不是很多。只有大量交易形成市場,待交換的物品才會大量儲存。

    所以,貨幣未出現,或實物貨幣時,保值就是對儲存物品的保質儲存。

  • 2 # JackLin160150263

    貨幣除了它的物品交換媒介屬性外,其所代表的權力屬性往往會被忽視。試想一下,您所處的環境不是一個強權控制下的社會,那麼您手中的貨幣還會買到你想要的物品嗎。

    因此,就不難理解,越是原始的社會,對權利的爭奪越是激烈,血腥。

    長期擁有對財富的支配權力,只有一種途徑,那就是強權。

    但是,一味地追逐權力,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就如現在的美國,為了保住經濟霸權,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引起世界各國廣泛地、激烈地抵抗。其結果必然是,霸權不僅不能維持,而且這種強權可能會因此加速消亡。

    那麼,出路在哪裡呢?

    貴金屬――由於稀有,不易獲得。因此,古人選擇它做為最原始的貨幣,它在混亂時期擁有相對可靠的物品交換媒介屬性。

    社會一旦失去了強權控制,法定貨幣隨即喪失其權力屬性的情況下。那就學學古人,選擇貴金屬做為未來個人財富的保障。等到社會恢復秩序後,再換取你所需要的物品。

  • 3 # 劉兵38965442

    很久以前,生產力水平底下,沒有多餘的東西,也就不需要交換,貨幣(一般等價物)沒有存在的必要。

    後來,東西多了,有剩餘了,需要相互交換了,尤其是交換的數量種類增加後,就需要有個東西來衡量。於是,一般等價物就產生了。可以是貝殼,金,銀,銅,鐵,米,面都可以。

    現在最牛b,一張紙片就可以(甚至不用紙片,數字就可以)

  • 4 # 張貴傑

    以物易物的產生,就是生產力過剩的一種標誌。怎麼來衡量價值或者以什麼為基準。主要是花費的體力,也就是生產效力的問題了。

    比較所謂的價值問題,主要就是三種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和比較法。

    貨幣出現之前,成本法用的相對就比較多了。比如說,我種的是玉米,一個人一年收穫200斤。有人種黍子,一人一年收穫是100斤。

    正常情況下的交換,大約1斤黍子可以換2斤玉米。當資訊溝通不暢的時候,可能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才合適。

    只能按照彼此心裡的定價來計算,自己覺得換多少才合適看看對方答應還是不答應,然後形成一個合適的交易價格。

    在有充分的資訊判斷之後,才說這東西到底值多少。之後的金銀比價也是一樣的邏輯,生產效率基本恆定,付出基本一致。而且產量少。這就成了天然的等價物。

    所以,其實貨幣之前不存在保值的行為,就是夠吃然後適度交換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豐梅隴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