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顯微鏡下看歷史

    封建社會下的一個最大矛盾是軍權和相權的矛盾,唐宋期間相權可以說已達到對君權形成一定的限制,最為出名的就是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凸顯出了相權地位。但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朱元璋廢掉了丞相以後,並且君主專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使得相權地位低下,因此此時聖君倍多,賢臣相對於唐宋時期就少的多了!

  • 2 # 基層媒體人老九

    清朝之前君與臣共治,君權與臣權相對平衡,文人還是人。清朝以少數民族治理天下,君主集中制達到巔峰,首先就殺了一批敢於反抗之人,又推行文字獄,禁書,篡改歷史等奴化措施,大臣以當奴才為榮,而不以當人為榮,在其巔峰期又怎麼能有文化名臣呢

  • 3 # 新儒哲

    歷代治統和道統是可以分開的,而清朝知道自己弱,集道統和治統於皇帝一人,而不將道統還給天下人,所以一代不如一代!

  • 4 # 左手右手244764019

    清朝的皇帝有名的無非就是康雍乾盛世的三位皇帝,乾隆之後一代不如一代,開始走向滅亡。清朝的官員有名的也很多,比如說:張廷玉,紀曉嵐,和珅,于成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等吧還是很多的。我說到和珅,雖然是個貪官,但是也是個才子,確實有真才實學的,會多種語言,也為乾隆帝解決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否則乾隆也不會捨不得殺他。但是和珅一貪毀英明。

  • 5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其實我們將提問渙一種問法為更好的便於理解:唐朝有房玄齡這樣的名相,而名臣有張居正這樣的名臣,清朝為何無名臣也無名相?

    解答這個問題,主要有兩點。

    一、清朝朝廷中沒有擁有相權的大臣,所以誕生出名臣名相的環境,先天不足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丞相制度從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就被廢除,自明清開始就沒有丞相(或宰相)的官職了。

    顯而易見,所以清朝不可能誕生出房玄齡這樣的名相。

    張居正雖然不是丞相(或宰相),但是他是內閣首輔+天子帝師+後宮紅人,可以說是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直接可以越過皇帝直接行使執政權。

    而清朝沒有一位與張居正條件相似的大臣出現,自然而然朝廷第一執政人除了皇帝,別無其他。

    二、想要成為名相名臣,需要有一展心中抱負的舞臺,唐朝明朝都有,而清朝沒有

    清朝對民:大興文字獄,壓制與抹殺文人們的思想自由,大搞愚民政策

    清朝對外:閉關鎖國,與世界脫軌,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幻想中

    清朝對內:君主高度集權,在雍正時期達到最高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如此的環境下,怎麼可能誕生出名相名臣呢,只有皇帝才是唯一的C位。

    綜上所述:為什麼清朝只有皇帝出名呢,因為清帝道:搶我C位者死!

  • 6 # 看遍山川

    這和古代中國權力架構的演化有關,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在表相來看,權力逐漸是向皇帝集中的,是越到後來的朝代越嚴重,清代達到高峰。

    秦漢唐以來都有宰相制度,顧名思義“宰”有對下主宰百官的權力,“相”是對上有輔佐君王的責任,兩者相得益彰,比如名臣蕭何,房玄齡。不過相權總是和皇權發生矛盾,兩者誰都不願意大權被旁落。所以每當皇帝闇弱的時候,身居宰相的名臣或權臣就把皇帝當成傀儡,比如王莽,曹操之流。

    等到了明代,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職位,六部大小事務他都親手操辦過問也不現實,這樣就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由於朱皇帝的子孫大多比較懶散,但相對而言還相信制度的力量,皇帝幾十年消極怠工,國家政務照樣運轉。這樣同時造成內閣大學士權力日重,中後期的一些閣臣首輔,他的權力和宰相已沒有區別,比如名臣張居正。

    而清朝的皇帝相對來說不大相信制度,更傾向於自己的人治,大臣只是辦事的“奴才”。康熙為了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分權設立了南書房,雍正首創了軍機處,乾隆更是取消了議政王大臣會議,透過縮小政權核心圈來控制權力。

    軍機處的大臣負責記錄和執行皇帝的旨意,就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軍機大臣雖然處於國家最高權力核心,但論權力遠不能和以前的宰相或內閣輔臣相提並論。

    另外一點,由於清朝統制者是少數民族滿族,起初依靠宗室的力量入關,後來宗室的權力干涉到了皇權,皇帝又起用新興滿族權貴去制衡宗室。後期皇權受到威脅又開始重用宗室,在不同時期又起用漢人官員來撫慰漢人士族,抗衡宗室和滿族權貴,當然也不徹底相信漢官。清朝的皇帝總是玩著上面的三角遊戲,他自己居中調停,不會讓任何一方獨大。

    所以清朝的皇帝是比較忙的,總是大權獨攬,到處提防,這一點皇帝自己也清楚得很,就如乾隆所講,大清朝不需要啥名臣,更不會有權臣。

  • 7 # 向敬之

    漢朝的蕭何、唐朝的房玄齡及明朝的張居正出名,這都是因為前兩位是名副其實的丞相,而後者則是握有相權的首輔。這都是相權使然。

    蕭何與房玄齡不但能力出眾,政績卓越,且各有成語傳世,前者是蕭規曹隨,後者為房謀杜斷。蕭何開國立規矩,房玄齡為君謀策略,他們分別是漢高祖、唐太宗的首輔。他們之所以盛名傳世,主要是緊握相權,甚至侵害了皇權。不可否認,他們雖與皇帝爭權,卻為良相,故有盛譽。

    張居正雖是朱元璋廢丞相後的內閣大學士,但明朝中後期大學士雖無丞相之名,卻有丞相之實,就連懶政的皇帝也把大學士視為主持朝綱的丞相。張居正在萬曆十五年,主少國疑,獨攬大權,嚴重侵犯皇權,同時他推行一條鞭法等系列改革,增強了國力,為萬曆中興夯實了基礎。萬曆帝奉其為“元輔良臣”,而清末民初的大學者梁啟超更是讚譽他是“明朝唯一的政治家”。

    清朝鑑於明朝大學士為首的文官集團攬權干政,雖然承襲明制設內閣,但並沒有對大學士賦予實際相權。大學士中,清朝僅出現索額圖、明珠、和珅與肅順四個權臣,他們主要還是因為皇帝的倚信而攬權。太宗朝設內院,大學士這是秘書。順治朝給予了一定權力,康雍乾朝不斷集中和強化皇權,皇帝牢牢地把權力抓在手中,先後推出南書房、皇子特別權力中樞和軍機處等非正式機構,進一步限制內閣的許可權。即便雍正中期創設的軍機處成為了新的權力中樞,但他們對皇帝只能奉旨辦事,進一步鞏固皇權,而使內閣大學士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小。故而,內閣的大學士,處在丞相的位置,卻只是皇帝的服務人員,忙碌在皇帝的陰影之下。

    清朝後期,雖然皇帝(同治、光緒、宣統)年少無權,權力掌控在皇太后(慈安、慈禧和隆裕)手中,內閣大學士權力依然有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穿衣無能,推薦一些好看的搭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