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為什麼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傑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並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於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並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慾,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藉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原文: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日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具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想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項羽本紀贊》。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項羽本紀贊》是司馬遷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讚語,列在該篇末尾。讚語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項羽本紀贊》中,作者既肯定了項羽的膽略與才智,同時也嚴肅的批評了項羽的殘酷暴虐、剛愎自用。 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司馬遷認為:歷史興衰的天命根源,在於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遺棄無德之輩。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於齊,是因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為蠻夷,卻能數代為王,是因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於民”。讚語開頭列舉兩種傳聞,即虞舜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繼而發問: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子孫嗎?這種開篇,實以閒淡暗合沉鬱,它是司馬遷對歷史根源的追尋,其潛臺詞是:項羽興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項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孫。不過,對司馬遷來說。決定歷史興衰的不只是天命,還有現實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對個人侷限性的超越。當初,秦政暴虐無道,陳涉首難而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者不可勝數。項羽崛起,自以為有“天時”青睞,但他只是依靠著天下大勢而起於隴畝,並不是真正得了“天時”。
釋義: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為什麼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傑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並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於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並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慾,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藉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原文: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日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具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想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項羽本紀贊》。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項羽本紀贊》是司馬遷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讚語,列在該篇末尾。讚語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項羽本紀贊》中,作者既肯定了項羽的膽略與才智,同時也嚴肅的批評了項羽的殘酷暴虐、剛愎自用。 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司馬遷認為:歷史興衰的天命根源,在於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遺棄無德之輩。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於齊,是因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為蠻夷,卻能數代為王,是因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於民”。讚語開頭列舉兩種傳聞,即虞舜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繼而發問: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子孫嗎?這種開篇,實以閒淡暗合沉鬱,它是司馬遷對歷史根源的追尋,其潛臺詞是:項羽興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項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孫。不過,對司馬遷來說。決定歷史興衰的不只是天命,還有現實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對個人侷限性的超越。當初,秦政暴虐無道,陳涉首難而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者不可勝數。項羽崛起,自以為有“天時”青睞,但他只是依靠著天下大勢而起於隴畝,並不是真正得了“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