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邏輯文史游
-
2 # 王老先僧
吟詩一首:
啊。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此詩出自唐代第一酒蒙子李白的《客中行》,意思是,蘭陵的酒好呀,香的跟鬱金香似得,盛到玉碗裡發著琥珀顏色的光,酒香色好,牛逼。
啊。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
此詞出自宋代李清照《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杯深琥珀濃,這裡面的琥珀說得也是酒的顏色。
李白和李清照都把碗裡的酒,說成琥珀色,咱現在什麼種類的酒有琥珀色?黃酒、啤酒,但一定不是高度燒酒。高度燒酒裡,除了酒精就是水,沒有一點別餘的雜質,其顏色必然是透明,清亮的。因此在宋朝乃至宋朝以前,人們日常喝的酒都是有雜質的低度酒。水含量極高,度數也就相當於現代啤酒的度數。
水滸傳是宋朝的故事,據本草綱目記載,燒酒始於元代,非古法,味道濃烈,清澈如水。由此可見,這便是現代高度燒酒的雛形。即便唐代寫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但唐朝詩人動則上百杯數斗的豪飲(一斗有十升),也從側面證明,他們大多喝的是低度燒酒或米酒。世界上哪有人有事沒事一頓喝好幾升高度燒酒,還能出口成章的。偶爾或許可以,但次數多了,精神固然能受了,身體也受不了。(想想自己宿醉第二天那個悔不該當初的勁兒。)
水滸傳中,每位好漢都有吃酒的描寫。舉兩個代表性的場合:
1、智取生辰綱。
楊志一行人在樹林裡休息,烈日炎炎,押送的人們各個口乾舌燥。這時白勝挑著一擔酒故意唱著歌路過。眾人問他桶裡面是什麼?白勝說白酒。之後便把餘下的一桶酒盡數賣給押送的隊伍解渴。
2、三碗不過崗。
武松去景陽岡一處酒館吃飯,看到三碗不過崗的牌子和店小二一頓對自己烈酒的吹噓。大男子主義作祟,一口氣幹掉了小二篩得十八碗烈酒。
兩個場合,裡面有很重要的兩個關鍵字——渴、篩。
楊志他們喝酒是為了解渴,武松喝得烈酒不是直接倒,而是需要篩過才可以飲用。這是低度酒才有的特點,高度酒光小口喝下去就火燒火燎根本沒有解渴的作用,而且高度酒不含雜質也不需要篩。
所以,水滸傳中大塊吃肉、大口飲酒的戲碼,其中的酒必然是現代啤酒那類的低度酒。當然,武松的酒要比楊志喝得酒度數高點。
-
3 # 一覽眾河小
看《水滸傳》裡,印象最深的美食就是宋江戴宗喝酒時要吃的新鮮魚辣湯,印象最深的酒就是武松景陽岡喝的酒。看那書中描寫:
“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
當時看這個描寫,就覺得這酒得怎麼香啊,醇濃好喝,又是透瓶香,特別看到武松豪氣萬丈的喝了十八碗,十分羨慕。我看水滸還是在初中時候,小時候家裡不禁酒,那時候也經常喝一點,所以看到這段描寫感覺蠻饞的,印象深刻。
後來我才瞭解到,武松所在年代蒸餾酒遠沒有流行,這村子裡的酒就更不必說了,應該都是簡單的釀造酒,跟平日裡喝的白酒不是一回事。後來跑到南方那邊上學工作,喝過那甜酒釀,黃酒,想到武松喝的那“透瓶香”,應該是跟現在的黃酒差不多。因為這甜酒釀度數極低,也不耐儲藏,店家說它三碗就倒,可見還是有一定度數的,所以不會是甜酒釀。
像武松喝的這樣的酒,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起來並不費事。首先選上好的糯米,放在屜布上蒸熟,放到乾淨的器皿裡,按照配方,拌上酒麴,加入涼白開。天熱的話大概用個一兩天就可以吃到香甜的甜酒釀了,如果控制條件加長時間,則可以釀出度數更高類似清酒那樣的酒來。記得有次同事帶來一大瓶新釀的酒,他說是他媽媽新作的甜酒,他自己還沒嘗過,這酒還特意過濾過,看起來無色透明,清澈可人。我倒了半杯一聞,香甜中還夾雜著白酒氣味,一喝度數要遠高於甜酒釀,有點清酒的味道,但是要比市場上買的那種清酒醇香的多,略剩的一點甜味絲絲入口,甚是好喝。同事還說這次他媽媽釀酒失手了,釀過頭了。但是我感覺這酒就頗有點水滸裡武松打虎前喝的透瓶香的味道。
這種酒充其量也就十多度,參考武松的身材武藝,喝個七八斤是不成問題的。而水滸裡出現以桶論酒,還是在智取生辰綱的時候。那白勝賣酒給楊志他們,那酒既然跳出來賣,又是解渴的飲品,那估計應該是度數更低的甜米酒。而且,開始時候楊志怕有詐,還是晁蓋等七人一起喝了一大桶安然無恙,再等楊志他們喝另一桶。你讓一人喝一大桶,就算是白開水,肚子也不答應啊。白勝這酒就好像小時候經常有人賣生啤的,有時候會拿暖瓶去接一壺回來,隔熱保涼,那個度數估計也跟生啤差不多,不求酒勁,喝的就是那個味。
回覆列表
《水滸傳》的故事背景是宋朝,那麼依當時的釀酒,註定大家喝的都是由糯米、黃米、小米釀成的度數不高的米酒,並且當時的酒配上蒙汗藥會更可口喔~
蒸餾酒的普及要追溯到元代了,但這並不代表元代之前就沒有蒸餾製法(你看海昏侯墓就很不和諧的出土了蒸餾器),而在民間,百姓們更認可的還是發酵酒,那麼水滸裡所出現的酒大致也是如此。論酒的質量,水滸裡就有“白”、“清”、“渾”、“濁”、“臘”、“村”、“老”、“水”等區分,而白酒應該就是所有酒中純度最高口感最好的,黃泥崗白勝所賣的能解暑氣的酒就是白酒。之後的清酒也是酒中極品,只是和白酒比還是有略微雜質。而渾酒、濁酒、清酒更多的就是百姓自己釀製的酒。最次的也就是度數最低最沒誠意的當屬水酒了,全書中也就王倫拿水酒招待過客人,活該被屠戮啊…
當然,施公寫書還是很嚴謹的,早在魯智深在五臺山上時,施公就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釀酒狀況:
破甕榨成黃米酒,柴門挑出布青帘。而水滸裡的酒,除了兄弟相逢圖個痛快外,更多的作用還是解暑了,畢竟米酒裡水的成分還是佔大部分的,所以在烈日炎炎下說它能解暑或是說解渴也能夠理解了,而武松喝的“三碗不過岡”或許就是可度數稍高的米酒了,當理論上米酒的後勁很大,武松當時喝完也沒過多長時間啊,所以不不排除施公在此處故意用了誇張的手法,以體現武松的的神力以及即將打虎的氣魄了…
所以當年的酒仙喜歡的不是酒味,或許喜歡的是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