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玩的是個球啊

    桓溫粉絲太少了吧,另外又沒有出生在一個善於鼓譟和吹牛逼的地方,做再多事也是枉然。

    中國歷史,不是用來做後世明燈和總結教訓的,而是用來吹牛逼自我陶醉的。

  • 2 # 四十五度說

    在三國中,足智多謀的能人異士大有人在,但其中最為出名還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述的神乎其神,料事如神、謀略過人、而且還能曉人心,懂天地。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知遇之恩,一生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曾五次北伐,有兩次勝利。

    但曾經桓溫也有過三次北伐,成績要比諸葛亮大,但是沒有人稱讚,這是為什麼?

    桓溫介紹

    桓溫是現在的安徽人,是晉明帝的駙馬,曾經三次出兵北伐,戰功赫赫,後來獨攬朝政十多年,隨意取奪帝位,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導致聲望大打折扣。

    桓溫在第二次北伐的時候曾經成功收服洛陽 ,在當時朝廷中的聲望大漲,平步青雲。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句話是他在琅琊太守的時候種了一棵柳樹,在第二次北伐的途中遇到,不由的發出的感嘆。桓溫是個軍事人才,收服了洛陽之後,朝廷擔心桓溫勢力過於龐大“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在桓溫邀晉穆帝入駐洛陽的時候,晉穆帝始終不同意,最後桓溫揮師回到了都城,然後洛陽再次失守,又落入了胡人手裡。

    桓溫兩次北伐都是很成功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他很不甘心,在公元369年他再次北伐。這次是帶著五萬晉軍揮師北下,一路打到了枋頭,後因為軍糧被敵軍切斷,不得不撤退,在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鐵騎伏擊,損失三萬人。

    桓溫的第三次失敗其實不全怪他,指揮失誤是一方面,最重要一點是後備力量不足,當時的執政家族不支援,甚至在桓溫敗北之後還多加嘲笑。

    桓溫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位歷史人物,有人指責桓溫,說他北伐是為了搞政績,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但是並無北伐之心。

    桓溫北伐和諸葛亮北伐比較

    桓溫北伐很顯然要比諸葛亮的要成功的多,桓溫的赫赫戰功使他出了名,但是也導致了他的自負,在他大權在握之後是,他是在思考著光復中原,所以有了篡位的想法,但是因為自己勢力不敵,因病而死。

    寧向南翻座山,不向北挪一塊磚

    北伐其實在中國歷史中很少有成功的,首先老百姓對北伐的意願不強,因為南下容易北上難,而且北伐是沒有經濟動機的。沒有利益驅使下,北伐成功率要大打折扣。南方土地肥沃,而北上則環境更加惡劣,所以北伐在歷史中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為什麼桓溫沒有人稱讚

    前文中有提到桓溫是在歷史中是比較受爭議的一位,有人說他好,也有人說不好。但是時勢造英雄,這句話用來說桓溫再合適不過,因為時期不同。諸葛亮一直深受劉備重用,加上歷史上出名《出師表》以及《三國志》等等的塑造。相比較下,桓溫就很少有人知曉,諸葛亮的大名和事蹟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桓溫卻沒有那麼多的典故,寥寥少數史書記載,不足以讓世人皆知。在桓溫有了篡位的野心之後,記錄的史官只會誇大錯誤,也會否認他的功績。

    很多人認為桓溫本是一位為父報仇的少年英雄,但在後來卻成了禍國權臣。筆者認為桓溫並不在官位,而是在乎名聲,北方群眾只要去解放,他的名聲就會大幅度提高,這是他願意做的事情。

    從事情本質上來看,桓溫與諸葛亮是沒法比較的,一個是忠心耿耿,死而後已。一個是權傾朝野,隨意立帝位。這當然沒人稱讚。

  • 3 # 今古大觀

    桓溫因消滅成漢政權而名聲大振。三次北伐,雖然第三次失敗,但也戰功累累。桓溫北伐成績雖然比諸葛亮大,卻很少有人稱讚,是因為他北伐是為了抓兵權,揚名立威,為篡位做準備。

    他大權獨攬10多年,排除異己,操縱廢立。但雷聲大,雨點小。

    特別是他第三次北伐慘敗,名聲掃地,沒有圈到鐵粉。能左右朝廷的勢力沒有被他完全吸收。

    就連曾追隨過他的謝安,都跟他對著幹。

    他曾經說過,不怕遺臭萬年,但他還沒有做賊的膽子。最後整日在家做皇帝夢。

    他立的傀儡皇帝司馬昱,最後快嚥氣時,幾次下詔招他,他都不去,皇位根本就和桓溫無緣。

    桓溫想謀帝位,最後卻半途而廢!他不想做治世能臣,做亂世奸雄又差點火候。

    諸葛亮為輔佐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雖然北伐成績平平,但從一而終,自然美名揚,贊者眾。桓溫恰恰相反。

  • 4 # 靈石蘊

    稱讚的人,還是有的

    估計題主意思是為什麼桓溫功勳比諸葛亮大,但知名度和美譽度卻很低吧

    其實桓溫應該慶幸,看看歷史負面人物,董卓、曹操、安祿山、秦檜等,哪一個不是天天被罵,唯一有好名聲被人同情的,這麼多年下來也不過一個項羽罷了。這還得感謝李清照,她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這個西楚霸王加分很多,當然他自己的那個句“力拔山兮氣蓋世”也很牛

    人無完人,但史學家或者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們,總想塑造一個完人,或者說培養一個完人。在他們心中的完人,一定要忠義理智信,溫良謙恭讓。為此,他們不斷的創作榜樣,並加以宣傳。忠義無雙,塑造了關羽關二爺,道德典範,塑造了羽扇綸巾諸葛亮……,這是好事,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多了,一代代培養,或許未來哪一代,都會成為完人典範

    但如此操作,一些品德有瑕的英雄只能被犧牲掉

    比如桓溫。桓溫主要功勳並不是北伐,而是滅成漢,滅成漢不僅把長江以南連成一體,還讓東晉可用人口直接增加一半,大大延續了東晉的壽命。成漢政權存在,或者成漢傳承下去,說不得哪天北方胡族就來個南北夾擊……

    沒有桓溫滅成漢,後續的謝安,最高成就也就估計和王猛張賓以及崔浩差不多吧,出仕胡族

    但是,桓溫品德有瑕疵,他有句名言,叫“大丈夫如不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很是功利,和曹操一樣,這樣的性格被定義成奸,完全不符合完人形象嘛

    所以,由儒家子弟把控的文筆,桓溫就不會有什麼大的知名度,不會有什麼好的美譽度

    至於儒家操盤是否正確,魯迅先生有段文章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活在當下,其實蠻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騰訊音樂計劃2018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