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海且坐之茶藝培訓
-
2 # 以瓷惠友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越窯瓷器如何來辨別真假?希望各位提供參考?
越窯瓷器從晉代崛起到唐代達到頂峰,再到五代逐步衰落而被汝窯等青瓷窯系所取代,歷時一千餘年,成為“南青北白”之“南青”的典範和代表,有著極其輝煌制瓷工藝成就,其在“泥的藝術”、“火的藝術”以及“泥與火的綜合藝術”等方面都有著極深的造詣,啟迪並啟蒙了以汝窯為代表的宋代瓷業的輝煌。
越窯瓷器距今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一件歷史遺珍都極其稀罕珍貴。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甄別與辨別其真偽呢?實際上如果從時間的角度去分辨的話,相對而言就既輕鬆又精準,因為畢竟真東西都已經一千多年了,所以如果採用“瓷器氣泡微觀衰變進度對比法”來進行鑑定,則恰逢其會、恰到好處。
但如果採用“宏觀特徵鑑定法”去鑑定的話,則很容易出現“認真為假”或“認假成真”的錯誤,因為所有“宏觀特徵”都不具有不可逆、不可仿的本質屬性,不可以當做鑑定的依據、尺度、標準和規則來使用。
所以,如果你真想弄清楚“越窯瓷器如何來辨別真假”的問題的話,請拿起100倍以上帶光源的放大鏡,來觀察一下被鑑瓷器釉面下的氣泡衰變的情況,就有目共睹、一目瞭然了!而且從今往後,無論什麼窯口、什麼年代的瓷器你也就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了,何樂不為?
上幾件越窯瓷器,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唐青越窯神級臻品翠青釉弦紋四系穿帶漏斗口瓶。
唐青越窯神級臻品翠青釉弦紋蒜頭瓶。
晉唐越窯神級臻品堆塑石榴蝴蝶紋特大直頸瓶。
唐青——越窯神聖之品翠青釉出戟花觚。
唐青越窯神級臻品陽雕花卉如意雲紋獅枕。
唐青--越窯鼎盛期翠青釉點褐彩神級臻品鴛鴦蓋盒。
-
3 # 樂也陶陶
主要是從胎和釉這兩方面入手,
首先歷經千年的胎土很乾,非常乾透,第二這釉非常肥厚,而且釉面有非常細微的開片!
回覆列表
瓷器鑑定是一門學問,要從不同時期的特點出發:
東漢時期
東漢越窯時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盤、缽、盞、瓿等,還有少量的硯、唾壺及五聯罐等。盆的造型為直口折唇上腹較直,下腹向內斜收,中腹有明顯的折線(俗稱“折腰”)。碗的造型有兩種形式:一種口緣微微內斂,上腹微微鼓起,下腹內收,平底,就像一個半球形;另一種口緣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圓。罐的種類則相當豐富,有直口球腹雙系罐、雙唇罐和四系罐,其中尤以四系罐最為常見,其形制為直口圓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間貼塑四個等距離的橫系,肩部有的還刻有弦紋和水波紋,腹部常見麻布紋。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縣百官鎮出土的水波紋四系罐。東漢時期的青瓷裝飾比較簡單,多為釉下刻花、印花和貼塑。常見的題材有水波紋、弦紋和貼塑鋪首,也有將麻布紋、方格紋、窗欞紋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為裝飾的。
三國、西晉時期
三國、西晉時期越窯的主要器形,除東漢時常見的碗、碟、水盂、耳環、香爐等 日用器皿外,還出現了狗圈、豬欄、 雞籠等大量殉葬用的明器。三國、兩 晉時期越窯青瓷的主要裝飾,除刻印 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外,還創造了貼塑鋪首、朱雀、人騎獸和捏塑 各類人物、飛禽、走獸等。三國時期 的越窯還發明瞭釉下彩裝飾。
東晉時期
東晉越窯時期的瓷器造型特徵是開體扁圓,矮胖, 圓形器的口、肩、底部逐漸增大,而 高度降低,最大直徑在器物的中部。 常見器形有罐、碗、壺、盤、青瓷羊 和虎子等。東晉越窯青瓷的紋飾以弦紋為主,少數器物上仍可見到水波 紋,東晉晚期開始出現蓮瓣紋。到東 晉中期以後,由於瓷器產量的增加, 瓷器的造型、裝飾方法和題材趨向簡 樸。器形方面,用於殉葬的明器逐漸減少,直至停燒。西晉後期琥窯瓷器 出現了褐色點彩,這在東晉時期得到 了普遍使用。
南朝時期
到了這個時期越窯青瓷的器形逐漸減少,製造的主要產品有碗、盤、罐、唾壺和虎子等日常用品器皿。瓷器的造型也從東晉時的圓扁、圓形、矮胖轉變為挺拔頎長。由於當時盛行佛教,各式各樣的蓬花紋成為瓷器的主要紋飾,在碗、盞、缽的內心或外壁常常刻有雙重形的蓮瓣紋,在雞首壺和蓮花樽的外壁還出現凸起的蓮瓣紋。
唐代
到了唐代,越窯造型又逐漸豐富起來,有墓誌罐、執壺、瓷墓誌、瓷罌、多角瓶等;在造型風格上,也突破了以往以圓形為主的單一形狀,出現了多稜形、仿生形,如蓬花形託碗、青釉八稜瓶等造型。其裝飾特點仍以釉色的精美取勝,釉層厚薄均勻、晶瑩潤澤、如冰似玉。唐代中晚期受同時期銀器、漆器和紡織品的影響,出現了少量的劃花、印花、刻花和鏤雕裝飾。釉下褐彩也是唐代越窯時期的裝飾之一。釉下褐彩起源於東吳越窯,唐代越窯彩繪技術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尤其是一種被稱為“甌”的小碗,在那一時期備受青睞。
宋代
越窯青瓷的主要器形有刻花盞託、蓋碗、蓋盒、三聯瓜形盒、八稜瓶、執壺、瓷罌等。宋代越窯的裝飾繼承了唐代晚期的風格,刻花、印花和鏤空裝飾越來越多。如劃花粉盒,線條簡練,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和一柄風吹葉卷後嫩綠的荷葉只需廖廖數筆就會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
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具有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則一反宋代造型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的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