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部分中藥毒性很大,例如含馬兜鈴酸的中藥,被證實是國人肝病多的罪魁禍首,卻依然那麼多人認為中藥更安全?
5
回覆列表
  • 1 # 虞博玄

    中醫能沒副作用?——確實有大量的操作沒有任何副作用。但也不是全部,並且,長期使用,那麼臟腑會產生一些依賴性。那種所謂的長期。。。沒個年年年的基本很難體現。

  • 2 # 為法717

    這個就是老祖宗的智慧,用藥因病因症因時因人而異,符合每個人的用藥,合理的組方,君臣佐使搭配和理,砒霜是大毒現在用於白血病的治療效果顯著,看如何理解,如何駕馭

  • 3 # 張三又亂跑

    毒副作用只能是相對來講,有的人就得毒來治怎麼辦,一個正常人去就診,只要不瞎說,哪個老中醫還能害了你?你當醫院那些老中醫是真的?

  • 4 # 嗯_87342014

    謝邀,如果說一味藥物的話,很多中藥有毒,而且毒性很大,但是透過炮製與配比,可以達到將毒性減弱或者把毒性變成治療手段。對一個人來說這可能是中藥,但對另一個人來說也許就救命藥,所以拋開辨證談中藥,完全是外行在黑中藥,沒有任何方劑或一味藥不經過辨證就可以說治一類病的。中醫的治療一定要先在辨證的基礎上才可以,不然就是騙人。

  • 5 # 浪淘沙1499

    說中藥的毒性還是西醫思維在作祟。

    古人並不是噴子們想像的那麼愚昧,他們怎麼會不知道什麼有毒什麼無毒。如何炮製,如何搭配,如何使用都說得很詳細。而且中藥是靠偏性來調整失衡的人體執行系統,毒藥被選中正是因為它的烈性。

    現在的所謂中醫,治病的理念也是西醫那套,身體是戰場,化學制劑是對抗細菌的彈藥。化學制劑無效,那就用古人的經方。經方的中草藥也被當成對抗細菌的彈藥,吃出中毒事故也不出奇。

    其實我們日常食品中也不乏有毒食品。比如木薯、四季豆、苦杏仁、銀杏果等等。它們的去毒流程不也類似有毒中藥的使用流程?而且我們長期食用也沒人提出異議。

    我個人想補充一點,可能人類能量轉化系統,更適應天然動植物或者天然礦物,對提純的化學制劑可能不太適合。我估計對人體系統影響不容小覷,希望有條件的人可以去做這方面的研究。

  • 6 # 藍先生易學研究

    如果說中藥沒毒副作用?怎會說用藥如用兵呢?為什麼有庸醫與賢醫之別呢?庸。誤人!自古人人俱怕!不懂辨症,不懂用藥!都會因藥害人!

  • 7 # 羽蝶草

    西方藥企,國內藥企對於中藥材的泡製加工還不瞭解核心,又急於去想偷學此技術,只能使用激將法。各位中醫藥高手們不要在意。

    一句話,想活的自然會來,目前要求公開技術的現狀還不是做事的時機。雲南白藥的配方採取全部保密的道理。

  • 8 # 我心自在無礙

    無論是古時的《神農本草經》,還是現在的《中藥學》教材,中醫從來都沒有否認過有些中藥有毒副作用。但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如何利用炮製或者複方配伍來增效減毒。例如附子炮製後毒性明顯降低,現代研究已經證明炮製可以使有毒成分降解成毒性很小的新物質。吳茱萸的毒性已經被證明在複方吳茱萸湯中被其它幾味中藥所降低。另外,有毒中藥的應用一定要根據患者的疾病狀況決定。砒霜有毒,但臨床實驗已經驗證它是治療白血病非常有效的藥物。

    我一直很好奇,是誰在宣傳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的?我倒是從一個有意思的文章裡看到點端倪,日本小柴胡事件大家應該都瞭解了,對此我也有很詳盡的介紹過了,裡面他們宣傳的語句就有點意思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關小柴胡湯的‘證’消失了,還要繼續長期服用小柴胡湯”、“漢方藥非常安全,長期服用也沒有問題”,口號竟然是要搞廢醫驗藥的先行者日本人口中出現。

    這兩件事其實都是所謂“廢醫驗藥”最大壞處的典型事例,對於中草藥的濫用,藥方的超範圍使用導致的悲劇。但是結果竟然是中醫背了鍋,分明就是那些自稱現代醫學的所謂西醫為了某種目的,拿了中藥無副作用作為噱頭宣傳,治出事情後黑鍋直接推到中醫頭上了。

    比利時漢防己事件不正是中醫黑拿來攻擊中醫藥的一大利器嗎?但是我卻發現中醫經常會說“是藥三分毒”,那麼絕對不會說什麼中藥無副作用,這個和事實是不符的。

    有人對於“是藥三分毒”的記載提出質疑,我們就做做解析好了:

    在古代,人們習慣用“三”來表示多數。比如三思而後行、三緘其口。所以,古人常說“是藥三分毒”,而不說“是藥四分毒”或者“是藥五分毒”。那麼作為藥,中醫是有明確界定的,也就是說有三分以上偏性(即“毒性”)的東西才叫藥,低於三成的就屬於藥食同補範疇,雖有偏性但是別吃太多基本問題也不大。因此作為藥,即使是小毒,遇上了正好與之相沖之人,亦可成毒。這裡尤其要提出來的古今對於毒的理解是有差異的,中國古代談中藥的“毒”字就是該味藥的偏性,即偏於溫涼寒熱的藥性。也就是說吃完了肚子不舒服跑去拉肚子都可以算是偏性引起的中毒,只是程度的問題而已。中醫所謂的“以毒攻毒”,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便是“(有)熱(邪)者(當以)寒(性藥物收斂)之,(有)寒(邪)者(當以)熱(性藥物疏通)之”,就是要利用中藥的寒熱偏(也就是“毒”性)來祛除(或中和)人體內的熱寒病邪的偏性,這才是中醫“以毒攻毒”。

    《神農本草經》,收錄了365種中草藥,其中上品120種,明確記載為君藥。

    “是藥三分毒”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追溯其根源卻無從查證,後人推測其理論出處為兩千年前,成書於戰國或者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把中草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類。

    《素問·五常政大論》: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

    《素問·藏氣法時論》:“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景嶽全書·類經》中也記載:“藥以治病,因毒為能。

    《周禮.天官》這部書中就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藥方》自序。全句是“凡欲治病,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後乃藥耳,是藥三分毒”。

    明代醫家劉純《藥治通法補遺》“是藥三分毒,唯開胃無毒,蓋開胃者排毒也”。

    所以我們回頭做個推理,也只有瞭解西藥的毒副作用之強的人才會用兩者相害取其輕的觀點,推薦中藥,推崇其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那些在院校學習臨床醫學的學生到了醫院之後這麼跟病人說的,想來真正有去了解中醫藥學知識的也是寥寥無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毒症透析一次要多少錢?很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