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劉備,一個劉禪。
劉備,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蓆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
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劉禪(207—271年)字公嗣,劉備之子,蜀漢後主。223—263年在位。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滿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最後於263年亡國。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
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確,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一個劉備,一個劉禪。
劉備,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蓆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
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享年63。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劉禪(207—271年)字公嗣,劉備之子,蜀漢後主。223—263年在位。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隨著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結為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制,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制衡,嚴重的拖滿了北伐的進度。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制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最後於263年亡國。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據史料記載,劉禪知人善任,頗有其父遺風。
在接到魏延謀反的報告時,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在魏延死後,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雖說不一定正確,但從史書記載來分析,劉禪絕對不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昏庸低能。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